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诊法术语,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
①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间,小趾跖趾关节上2寸处。主治崩漏,月经过多。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②通里穴别名。详该条。
见《集验简易良方》卷一。即蟾酥丸第六方,见蟾酥丸条。
见《金匮翼》卷五。即锡类散,见该条。
①病名。五噎的总称。《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
古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即中消,详该条。
【介绍】:见郑虔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柠檬之别名,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千金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