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米

猜你喜欢

  • 暴惊

    病证名。小儿突然发惊、啼哭,形气欲脱者,多由小儿气怯,猝见生人,异物,或闻大声巨响,以致精神闷乱,气逆痰聚而致。治以镇惊安神为主,如秘旨安神丸。

  • 锐疽

    病名。《灵枢·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即鹳口疽。见该条。

  • 鲜鳞攻毒汤

    《痘疹金镜录》卷下方。活鳝鱼头、丹雄鸡头(去毛)各一个,鲜尖头一两。加生姜五片,清水煮熟,取出,饮汁时加酒浆少许,食鸡冠并,余不用。治痘出不快,并一切陷伏倒靥。

  • 银口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胛骨下角处。主治咳血,肋间神经痛,肺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极热伤络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人身的经脉,直行的为经,横行的为络,经在里属阴,络在外属阳。热为阳邪,故极热则伤络,便可发生出血、发斑等症。

  • 痹气

    古病名。指气血痹闭而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阳气虚少,阴寒内盛,以致气滞血涩,而闭阻不通。可见身冷或身痛等症。《素问·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灵枢·官针》:“病痹气痛

  • 白苔黄心舌

    白苔中心渐黄的舌象。为表邪传里之候。若白苔为主,微黄而润者,表证未罢,仍当解表;若黄苔多而焦干者,邪已入里,宜清热或攻下(见《伤寒舌鉴》)。

  • 黄花曲草

    见《福建中草药》。为蟛蜞菊之别名,详该条。

  • 死胎不下

    病证名。又名胎死不下。指胎儿死于母腹后,日久不能自行产出者。可发生于妊娠期和临产时。多因妊妇气血虚弱,胞宫无力娩出胎儿;或胞宫瘀血阻滞,不能送胎外出所致。气血虚弱者,症见腹部不继续增大,仅微有缩小,阴

  • 横产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又名横生、觅盐生、讨盐生、侧棱。指产时儿手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