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盗汗

小儿盗汗

病证名。《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苠,水姜烧枣、烧盐服。”又:“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猜你喜欢

  • 板栗

    出《新修本草》。即栗子,详该条。

  • 口干

    证名。出《灵枢·热病》。①即口渴症。《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②指自觉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饮水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

  • 肉枣

    见《本草纲目》。为山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 郑瑚

    【介绍】:清代医家。字友夏。安徽祁门人。少时业儒,年长钻研医学,读《内经》等医书,为人医病,每有良效,撰有《扶婴录》一书,未见刊行。

  • 章楠

    【介绍】:清末医家。字虚谷,浙江会稽人。曾到过广东、河北、苏州等地拜访名家请教,读医书较多,以医术闻名。著有《医门棒喝》一书(1825年)。受叶天士、薛生白关于温病学说的影响较大,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

  • 伤寒夹惊

    病证名。小儿因惊又感寒邪,或因伤寒郁久化热,热极风生而邪乘于心,发为搐搦者。其症多兼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治宜解表清热。用羌活汤(《张氏医通》:羌活、防风、荆芥、紫苏、川芎、赤芍、枳壳、山楂

  • 老鸦胆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鸦胆子之别名,详该条。

  • 卫汛

    【介绍】:后汉时医家,一作卫沉或卫沈,河东(今山西境内)人。张仲景弟子,曾著《小儿颅囟方》、《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等书,均佚。

  • 高盖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循经考穴编》作商盖。即督俞。见该条。

  • 细叶沙参

    见《质问本草》。为蓝花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