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涎喘

小儿涎喘

病证名。指小儿涎盛而喘急,为痰涎上壅于肺所致。其症以肺脾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正气虚而邪气盛者为多。《东医宝鉴》:“顽涎者,脾肺所出也,涎则流溢于咽喉,如水鸡之声,喘嗽烦闷,宜抱龙丸……。”发作时以豁痰为主,用二陈汤加苏子等品;未发作时以理脾为主,用六君子汤加减。

猜你喜欢

  • 神捷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吴茱萸、白蒺藜各一两,芜荑仁、轻粉各半两,赤小豆四十九粒,石硫黄少许。为细末,每次半钱匕,油调于手心,摩热后遍揩周身有疥处。治疥疮。

  • 纸燃子

    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纸纴子。见该条。

  • 余景和

    【介绍】:晚清医家。字听鸿。江苏宜兴人。师事费兰泉,曾先后在孟河(属江苏常州)、常熟应诊,贫病不计报酬,医名甚著。撰有《余注伤寒论翼》、《诊余集》、《外证医案汇编》、《余听鸿医案》等。子孙继其业。

  • 产后中柔风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柔风者四肢不收,或缓或急,不得俯仰也。由阴阳俱虚,风邪乘之,风入于阳则表缓,四肢不收也,入于阴则里急,不得俯仰也。产则血气皆损,故阴阳俱虚,未得平复,而风邪乘之故也。”

  • 肝俞

    经穴名。代号BL18。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背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

  • 视瞻昏渺证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亦作瞻视昏渺症。①为多种内障眼疾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审视瑶函》:“此症谓目内外无症候,但自视昏渺矇昧不清也。有神劳,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②因年老所致。

  • 活人方汇编

    见证治百问条。

  • 至治

    指妥善而有效的治疗。《灵枢·百病始生》:“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 御药院方

    书名。御药院是宋、金、元三朝宫庭中药局机构。《御药院方》即其所制之成方配本,但三朝所修订之内容均有所不同。今存本为元代配本的一种。系1338年经许国桢等人修订者,共11卷。内容包括治风药、伤寒、一切气

  • 鲤鲮丸

    《串雅内编》卷一方。当归尾五钱,大黄、荆芥、桔梗、炙乳香、炙没药各二钱,黄芩、连翘各三钱,防风、羌活各二钱五分,朱砂一钱五分,全蝎一钱,蝉蜕二十个,僵蚕二十五条,黄明胶(土炒)一两,雄黄七分,蜈蚣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