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便黄赤

小便黄赤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小便颜色较正常时黄,甚至带红色,有寒热虚实之辨。《杂病源流犀烛》卷七:“小便黄赤,实热病也。凡脏腑皆能为之,而下焦更甚。经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宜火府丹。又曰:胃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宜凉胃汤。此二条言肝胃有实热,故黄赤也。又曰肺气虚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又曰冬脉不及,令人清脊痛,小便变。宜温肾汤。此二条言肺肾虚寒,故黄赤也。……又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此一条言脾家虚,故黄赤也。又曰: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此则言下焦之热,不可不清之利之者,宜四苓散。然下焦之热,岂但是哉,或由肾虚有火,宜补阴丸;或由膀胱蓄热,宜葵子汤;亦或由小肠燥结,宜赤茯苓汤。固当分别治之。”如肝热溺赤,尿频涩痛,时觉凛凛,或发寒热,宜龙荟丸;阴虚火旺而溺赤者,咽干口燥,口舌碎痛,心烦失眠,舌红,脉细数,宜黄连阿胶汤肾气虚寒,小便赤,足胫逆冷,脉涩,宜附子四逆汤黄疸泄泻鼓胀水肿多汗热淋等,小便皆可见黄赤,详各条。

猜你喜欢

  • 沙蜮

    病名。俗名麻脚瘟。指感受沙溪毒所致的病症。《医略十三·沙蜮第十二》:“其病与伤寒、温疫、霍乱、瘴气相类,但手足逆冷者是。甚至手足麻木不仁,冷过肘膝。……沙毒流行,两足先麻木,当时流俗名麻脚瘟。继之腹痛

  • 痘疹正宗

    书名。2卷,又有4卷本,书名《痘疹指南》,内容全同。清·宋麟祥撰。刊于1695年。上卷痘疹门;下卷疹症门。作者师承费启泰《救偏琐言》,认为痘为先天之毒,治宜攻下,反对用托补之法。故本书内容尤详于痘症的

  • 经行遍体作痛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经行,忽然遍体作痛,此由外邪乘虚而入,或寒邪,或风冷,内伤冲、任,外侵皮毛,以致周身疼痛。治法宜散风寒,温经血。如下血多,筋失其养,痛如行痹,宜补血温经,兼祛外邪,可

  • 茶油巴

    见《广东中医》4(1):40,1959。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 红蜻蜒叶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赪桐叶之别名,详该条。

  • 气呕

    病证名。指呕吐因七情伤感、盛怒气逆所致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心膈胀满,气逆于胸间,食入即呕,呕尽却快,名曰气呕。”《证治要诀》卷六:“气呕,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不食常饱,食则常气逆而吐

  • 掖间

    经外奇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掖门。见该条。

  • 中经

    中风类型之一。《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情较中络略重。《医学正传·中风》:“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

  • 郭鉴

    【生卒】:十六世纪上半叶【介绍】:明代官吏。江苏人。因病,经医生治愈,后在官事余暇搜集古方,并汇集当地医生的医案及秘方,编成《医方集略》一书(1545年)。

  • 外科经验方

    书名。1卷。明·薛己撰,约撰于16世纪中期。本书分述肿疡、溃疡、疔疮、乳痈、瘿疬、咽喉口齿、囊痈、下疳、痔疮、便毒、悬痈、臁疮、汤火疮、小儿丹毒诸病的一些外科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