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脉经》。即胎漏。详该条。
见《广西本草》。为山蒟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额骨的眶部。眼眶的上缘。
解剖名。见《银海指南》卷二。即下睑。详该条。
见痧法备旨条。
出《吴普本草》。为鼠李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7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手背中央,与掌心劳宫穴相对处。主治落枕,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
经穴名。代号LU6.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手太阴之郄穴。位于前臂掌侧,太渊穴与尺泽穴的连线上,当太渊穴上7寸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头静脉,桡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痛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即满山红,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