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医别录》。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指六岁以下的小儿。
见《本草纲目》卷三十五下巴豆。因形似荷花瓣或圆钱形,故名。即体癣。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少阴是三阴之中,为出入之枢纽,故为枢。
胀病之一。《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奇效良方·胀满》:“若其不升降,痞结胸中,三焦相混,大小便不通,卒然胀满,脉来沉伏,为三焦胀也。又有虚实之分,虚者皮肤壳壳然而坚,
病名。见《石室秘录》。多发生于产后1~3天内。因产后气血未复,盛夏炎热,暑邪乘虚侵袭肌体,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而致高热,神志不清等症。若热中于里,兼见心烦口渴,大汗面赤,脉洪大,治宜生津止渴,
证名。即阳明经病。见《医学心悟》。详阳明经病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铃茵陈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又名《产育保庆集方》、《妇人产育保庆集》。1卷。原撰人不详,北宋李师圣获见此书。内容为产论21篇,有论无方。后经郭嵇中补入治疗方药,于1131年刊行。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
见《普济方》。为紫花地丁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