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医院

太医院

古代医疗机构名。系专门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保健组织。始设于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设太医院。其管理官员和医师等的职称常有变动,名目不一。如金设太医院提点、使、副使、判官等官职,总管全院的各类事务,并选拔技术优良的人员充任管勾、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等职。元太医院先后有宣差、尚医监提点等,其他有关职称繁多,不及备载。参见太医署、太医院提点等条。

猜你喜欢

  • 人参泻心汤

    《温病条辨》卷二方。人参、干姜、白芍药各二钱,黄连、黄芩各一钱五分,枳实一钱。水煎,分二次服。治上焦湿热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

  • 肛肿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翻肛。即肛门红肿翻出。多因小儿积热太盛,下移大肠,流注肛门,或因大便困难,便时努力攻胀,致使肛门红肿翻出。治宜清热通便。用调胃承气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外

  • 清凉拈痛膏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五方。如意金黄散一两,樟脑末三钱。和匀,用生石灰块三至四斤,清水泡开,水高出石灰二、三指,露一宿,将石灰面上浮起油水结如云片者,轻轻带水倒入碗内,凡水一碗,对香油一碗,

  • 痰泻

    病证名。又称痰泄、痰积泄泻。《医学入门》卷五:“痰泻,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此因痰留肺中,以致大肠不固。”症见时泻时止,时轻时重,或下白胶如蛋白,头晕恶心,胸闷食减,腹中鸣响,脉多弦滑。治宜化痰祛湿,

  • 往来寒热疟

    疟疾之一。指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发作无定时者。《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夫往来寒热疟者,由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风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更实更虚,故寒热更相往来也。”症见往来寒热,发歇无时,发病时面

  • 运脐法

    小儿推拿方法。《小儿推拿广意》:“脐上,运之治肚胀气响。”

  • 独取寸口

    脉诊方法之一,指单独按诊寸口部的诊脉方法。《内经》所载的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气口同诊法和独取寸口法三种,由于寸口部是“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可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难经·一难》),

  • 宣木瓜

    见《增订伪药条辨》。为木瓜之处方用名,详木瓜条。

  • 蒂丁

    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心火上冲,蒂丁卒然紫肿。”即悬雍垂。详该条。

  • 禹粮石

    见《中药志》。为禹余粮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