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宝鉴
见外科精要条。
见外科精要条。
即埋植疗法。见该条。
思为脾之志。人的思虚与脾有关,思虑过度则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志为思。”
经穴别名。《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后《针灸甲乙经》等书列作鸠尾穴之别名,见该条。
应于四季的脉象。《难经·十五难》:“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详脉从四时条。
【介绍】:明代医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名医江瓘之子,随父学医。二十岁后,游于江浙、山东、河北等地,博采验方治案。将父亲遗稿《名医类案》编次增补,用十九年功夫,先后修改五次才告完成。
厥证之一。指因蛔而痛厥者。《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书名。4卷。清·唐毓厚撰。刊于1878年。作者认为“温、疫本属两途,只因习俗并称,以致疑义不明”(见本书凡例),遂广集诸家学说,参以己见撰成本书。唐氏将温、疫病证大致分为伏气、岁气、时疫、疫毒四门;兼
即痼疾、瘤病。《灵枢·九针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参见痼疾、瘤病条。
①见《分类草药性》。为蛇莓之别名,详该条。②见《广西中草药》。为白花蛇舌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