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埋植疗法

埋植疗法

又称埋藏疗法。是指在穴位皮下埋留异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埋留羊肠线或药物者,又可特称为“埋线疗法”或“埋药疗法”。临床操作时,首先选择经过灭菌处理的异物,对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如施行埋线,可以外科缝皮针或腰椎穿刺针进行,应注意将线完全埋入皮下,线端不可露出皮肤。如埋植钢圈或药物,则需将皮肤作一0.5~1厘米的切口,割除少量脂肪组织后,埋入钢圈或药物,缝合皮肤,包敷固定。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术后如有局部疼痛、低热、疲乏、全身不适等反应时,一般无需处理,可自行消失。如有感染或反应过重,则应另行处理。每20~30天埋留一次。本法适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肠胃炎,癫痫腰腿痛,关节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猜你喜欢

  • 雷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命名者。见《银海精微》。又名震(廓)、震雷廓、关泉廓、关前廓。①《审视瑶函》:“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震正东方,络通胆之腑,脏属于肝。”②《医宗金鉴·眼科

  • 喉针

    器械名。《外科正宗》卷四:“喉针长六寸,细柄扁头,锋尖,刺喉脓血者皆善。”

  • 天部

    穴位深浅分部名。亦称“天才”。指浅层。参见人部条。

  • 猴局根

    见《闽东本草》。为苞蔷薇根之别名,详该条。

  • 医学三言

    见孙氏医学丛书条。

  • 足阳明脉

    经脉名。即足阳明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阳明脉:循胻中,上贯膝中,出股,夹(挟)少腹,上出乳内兼(廉),出膉(嗌),夹(挟)口,以上之鼻。其病:病足中指废,胻痛,膝中种(肿),腹种(肿),乳内兼(廉

  • 合明草

    出《本草拾遗》。为合萌之别名,详该条。

  • 四象

    易学术语。出《易·系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类经附翼·医易》谓:“太少阴阳,为天四象。”即指太阳、少阳、太阴、少阴。

  • 红色紫疮舌

    纯红舌上起紫疮。为心肺热毒炽盛之象,瘟疫病可见此舌。急用清热、凉血、解毒之剂频服(见《伤寒舌鉴》)。

  • 产后狐惑

    病名。见清·陈笏庵《胎产秘书》。前后二阴溃疡称之为狐;口腔、咽部溃疡称之为惑。狐惑即指前后二阴和口腔、咽部溃疡的病证。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产后狐惑症乃外感伤寒,邪传入里,寒变为热,里又不清,则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