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黑大豆之别名,详该条。、
出沈明宗《医征女科附翼金匮》。多因败血阻滞,冲气上攻于脾胃,运化受损;或伤于饮食,损伤脾胃所致。若因败血阻滞者,症见不恶食,或呕多血腥气味,治宜调养气血,佐以消导,方用抵圣汤(半夏、陈皮、赤芍、泽兰、
①出《针灸甲乙经》。即归来,见该条。②出《外台秘要》。即承泣。见该条。
见《中药材科技》(1):34,1979。为法罗海之别名,详该条。
同清金,详该条。
见《丹溪心法》卷三。即三才封髓丹第一方,见三才封髓丹条。
针灸体位名。见卧位条。
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廿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凡人脏腑不足,精虚而邪气乘之,则精散,故视一物为两也。”即视歧,详该条。
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条。
外科著作。3卷。清·时世瑞撰。刊于1831年。此书为时氏家塾教本,故以歌诀形式写成。首论痈疽原委及辨证治则;次述身体各部疮疡、丹毒。词语简明,便于记诵,为初学中医的门径书。现存初刻本。建国后有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