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唐宗海

唐宗海

【生卒】:1862~1918

【介绍】:

晚清著名医家。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年学文,后学医,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血证论》等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年刊行)。唐氏提出“中西汇通”一辞,并从保存发扬我国传统医药的愿望出发,力图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吸收了一些西方解剖生理学知识。他所主张的汇通中西医,主要是用西医来印证中医,认为凡西医学中可以印证和说明中医古典医理之处,才是可取的,反映其思想的局限性。唐氏在临床上有丰富经验,尤其在运用活血化瘀等法上,有独到之处,对后世有相当影响。还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不同意“男子血贵,女子血贱”的旧说。又认为“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宋元以来尤多纰缪”,又表现了较浓厚的尊经思想。

猜你喜欢

  • 傅仁宇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明代眼科学家。字允科。江苏人。祖传眼科三十余年,采集有关文献,结合家传及个人临证经验,撰成《审视瑶函》一书,于1644年刊行,对眼科疾患的诊治,记述较详,是当时具有总结性的

  • 夜间发搐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潮热而引起的抽搐,由脾虚心热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亥、子、丑时不甚抽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呈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纳津液。当补脾治心。补脾

  • 黄帝众难经

    医经著作。又作《八十一难经注》。三国时吴人吕广著。一卷。出《隋书·经籍志》。今佚,其佚文可见于《难经集注》。

  • 补真润肠汤

    《证治准绳·女科》卷一方。又名助阳汤。柴胡一钱二分,高良姜二钱,白葵花七朵,防风、郁李仁、干姜、甘草各一钱,陈皮、生黄芩各五分。为细末,水煎去渣,食前热服。治白带,阴户冷痛,控心而急痛,身黄皮缓身重。

  • 生血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方。川芎一钱,当归四钱,炮姜四分,炙甘草、荆芥炭、乌梅炭、炒蒲黄各五分,桃仁十粒。加大枣,水煎服。治产后血崩。若气血衰竭,汗多气促,加人参三至四钱。

  • 蛔结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蛔结痧,痧毒攻胃故蛔死,入于大肠与宿粪相结,腹中大痛,是为蛔结。又有痧毒入胃,胃必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或蛔结腹痛,不大便,或入大肠由大便而出

  • 外三合

    气功术语。见秦仲三《气功疗法和保健》。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 痘疹入眼

    病证名。出《银海精微》。又名痘疹眼。指痘症初起,热毒浊邪薰扰清窍,引起目赤泪出,羞明涩痛,眼闭不开,或黑睛生翳,以及痘症后期,正气耗伤,热邪余毒攻眼所致之赤痛生翳,甚至黄液上冲,花翳白陷,蟹睛突起等。

  • 地松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漆姑草之别名,详该条。

  • 阴独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足背侧,第四、五趾之夹缝间,侠溪穴微前处。主治足背肿痛,月经不调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温灸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