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咳血

咳血

证名。①又称嗽血。见《济生方》。指咳嗽有血。来自肺脏者。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医林绳墨·血论》:“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血。”《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主,略兼阿胶贝母百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如外感风热者,症见喉痒干咳,血出鲜红,或痰少带血,口干鼻燥,或身热骨楚,脉浮数。治宜祛风宣肺润燥宁络,用桑杏汤、千金麦门冬汤加减。肝火犯肺者,症见干咳阵作,痰少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刺痛,心烦易怒,头胀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润肺,和络止血,用柴胡连梅散或泻白散黛蛤散。②指咳血而少痰者。《景岳全书·杂证谟》:“咳血嗽血,皆从肺窍中出,虽若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咳血者少痰,其出较难;嗽血者多痰,其出较易。”参见嗽血、失血条。本病证可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部结核、肺癌等疾病。

猜你喜欢

  • 粉沙参

    见《本草从新》。为明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 王绍颜

    【生卒】:十世纪【介绍】:五代医家。继唐·刘禹锡撰《传信方》之后,撰有《续传信方》十卷,佚。又撰有《婴孩方》10卷(见《宋史·艺文志》)。

  • 胎前头风痛

    病证名。指妊娠后头痛时痛时止,常突然触发。多因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所致。《萧山竹林女科秘方》:“妇人胎前头风痛,不可服药,恐伤其胎,宜用雄黄散(细辛、藁本、川芎、麝香、雄黄、川乌)吹入鼻内少许,

  • 沈芊绿

    【介绍】:见沈金鳌条。

  • 双蛾风

    病名。系指两侧喉核肿起,色红疼痛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有两枚在喉间,两边如豆大。”《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双蛾风,生两个在喉关两边,亦圆如小筋头大。”即双乳蛾。详该条。

  • 神仙一把抓

    《疡医大全》卷三十七方。黄丹一两,樟脑五钱。为末,蜜调匀,涂患处。治烫火伤,杖疮。

  • 奇效海上仙方秘本

    见海上方条。

  • 咽喉经验秘传

    书名。2册。不分卷。撰人佚名。清·程永培校刊。上册为咽喉总论、诊法、治法、喉症用药细条、喉症图形、针药秘传;下册为方药。书中除列述咽喉病证症治外,对某些舌、牙病证也作了介绍。解放后有排印本。

  • 水胀

    ①胀病之一。见《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备急千金要方》:“水胀,胀而四肢面目俱肿。”《金匮翼·胀满统论》:“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而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即为水胀是也。”治疗初起时宜

  • 喉癣

    病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又名天白蚁、肺花疮。喉癣发于咽喉。咽喉生疮或腐溃。以其形似苔藓故名。多由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阴液被灼而成。《景岳全书》:“喉癣证,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则满喉生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