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吴有性

吴有性

【生卒】:十七世纪

【介绍】:

明末著名医学家。字又可。姑苏(今江苏苏州)人。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温病学家。著有《温疫论》一书。明末,不少地方瘟疫(传染病)流行,当时医生多治以伤寒法,无效。他通过亲身观察和深入实践,提出“疠(戾)气”说,认为瘟疫病因与过去所说的“时气”和“伏邪”不同,也不同于一般外感和伤寒。瘟疫是一种不能察见,也不能嗅闻和触知的“疠(戾)气”,由口鼻传入人体。更提出“疠气”有多种,称为“杂气”,一种“疠气”只和一种疫病有关,而且各有其“特适”性(一定“疠气”常易侵犯一定脏器)和“偏中”性(人或动物对“疠气”具有不同的感受性),还指出某些“疠气”和某些外科感染疾患有关。对于瘟疫的传染途径,指出有空气和接触传染。对传染病的治疗有新的见解,提出“守古法不合今病”,倡用“达原”、“三消”等疗法。他的创新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很大推进作用。其“疠气”说,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也是先进的。

猜你喜欢

  • 筋缓

    证名。指筋脉弛缓,不能随意运动。多因肝肾虚亏,或肝藏受风,或血热所致。《难经·十二难》:“肾肝内绝,绝则骨痿筋缓。”《证治要诀·诸中门》:“盖肝主筋属木,风易入之,各从其类,肝受风则筋缓不荣。”《杂病

  • 耳目痹医

    古代对专门治疗耳、目、关节等疾病的医生的称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 中国医学约编十种

    丛书名。周禹锡编。刊于1938年。包括《生理约编》、《病理约编》、《诊断约编》、《药物约编》、《处方约编》、《内科约编》、《妇科约编》、《儿科约编》、《瘟疫约编》、《医腾约编》共10种,书中以中医理、

  • 血珀

    见《大明一统志》。为琥珀之处方名,详该条。

  • ①病名。《灵枢·胀论》:“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临证指南医案·肿胀》:“胀病之因更多,所胀之位各异。或因湿因郁因寒因热因气

  • 吴砚丞

    【介绍】:见吴亦鼎条。

  • 脾中积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中脾积。食硬物或冷物伤脾而成的积滞。症见面黄,或带虚浮,脐上微痛,肚皮热,饮食减少,脐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头微热。治宜消积健脾。先用取癖丸,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

  • 喉间发白症

    病证名。即白喉。清乾隆年间发现白喉病之初,无一定名称,常以患处发白而名之。故“喉间发白症”一词曾作为当时白喉之病名。对此,《重楼玉钥》卷上云:“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一经

  • 胡漏丹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系丹从阴囊下起者,小儿丹毒之一。为厥阴肝经虚火发于外所致。治宜内服清散汤,外涂屋土散。

  • 蒸笼头

    病证名。指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无其他症状者。详头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