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疮

口疮

病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粘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说明口疮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薰灼于口,则口舌生疮。治宜泻火清心。用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贝母瓜蒌散等加减。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妇人产后血气虚虚热上冲亦可发口疮。《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口生疮者,心脏虚热,心开窍于口,而主血脉。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治宜滋阴清热。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猜你喜欢

  • 散膏

    指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

  • 疮痘入目

    病名。见明·倪维德《原机启微》。即痘疮入眼。详该条。

  • 三十四疔

    出《外科启玄》卷二。一曰心疔,二曰肝疔,三曰脾疔,四曰肺疔,五曰肾疔,六曰麻子疔,七曰石疔,八曰雄疔,九曰雌疔,十曰火疔,十一曰烂疔,十二曰三十六疔,十三曰蛇头疔,十四曰盐肤疔,十五曰水洗疔,十六曰刀

  • 滋阴清胃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玄参15克,当归9克,白芍药12克,甘草4.5克,茅根6克。水煎服。治产后温病,阳明府实,表里俱热者。

  • 左右配穴法

    指左右两穴同时应用的方法。常用于内脏病变,如胃病取两侧胃俞,心悸取两侧神门,呕吐取两侧内关等。

  • 傣医传统方药志

    民族方药书。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编。载傣医古验方111个,傣药105种。用汉傣两种文字对照编写。古验方部分附影印手稿原文。傣药部分附插图对照。书后有拉丁学名索引。1985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 肾主骨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指肾有充养骨骼的作用。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骨则强壮。故有肾生骨髓,肾充则髓实之说。说明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与肾气的强弱有直接关系。

  • 燕子花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蝴蝶花之别名,详该条。

  • 脊疳

    病证名。疳疾侵蚀于脊骨的证候。见《婴童百问》。古人认为疳疾日久,湿浊蕴热不解,疳虫内生,侵蚀脊骨所致。症见羸瘦异常,脊骨节节显露,以手扣骨,空如鼓鸣,并有发热烦渴,下利不止,十指生疮,喜咬指甲等。治宜

  • 承淡安

    【生卒】:1899~1957【介绍】:针灸学家。原名澹。江苏江阴人。世业医。幼随父乃盈学,后又师从瞿简庄,通内、外各科,尤以针灸见长,深得病家信赖。1930年他于无锡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通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