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反胃

反胃

病名。又称翻胃胃反。①指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医贯》:“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一证,本属火虚。……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治反胃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如新病者,胃气犹未尽坏而饮食未消,当兼去其滞;若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禀弱,则当专用温补,不可妄行峻利开导、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用姜汤或橘皮汤;若气虚寒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橘皮干姜汤之类;若寒痰甚者,宜小半夏汤大半夏汤之类。虚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若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反胃初起,而气体强壮者,可先化痰湿,和胃气,如二陈汤橘皮半夏汤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苓散之类。或用半夏干姜散吴萸汤、橘皮汤等以祛寒。若病稍久而胃气虚者,则非所宜。反胃证多有大便闭结者,因下不通而致上逆。便秘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可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诸血之属。此症奏效较缓,以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为尤甚。亦有因瘀阻所致者。《张氏医通》卷四:“瘀血在膈,阻滞气道而成者,代抵当丸芥子大,服二钱。”参见翻胃、胃反条。②即噎膈。《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参噎膈条。

猜你喜欢

  • 医方经验汇编

    书名。清末余奉仙撰。全书分51章。1~5章阐述四诊、用药等说,其余分述风痫、风寒、时气、温疫及各种异型疫病证治经验200余条;各症论述病因、证候,并列治疗方药及经治医案,对疫病证治,有独到之处,案语亦

  • 眩冒

    证名。出《素问·玉机真藏论》。眩,眼前发黑;冒,头昏不清,甚至昏厥。《伤寒明理论·头眩》:“眩为眼黑,……冒为蒙冒之冒,世谓之昏迷者是矣。”《医学入门》卷五:“头眩……或云眩晕,或云眩冒。眩言其黑,晕

  • 热入血分

    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热入血分是温热病入血的深重阶段,容易消耗阴血和迫血妄行。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神志昏迷,躁扰不安或抽搐。而以斑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 吸远

    指吸气深长而困难的症状,为肾阳衰微之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在下焦者,其吸远。”

  • 肾痿

    证名。指骨痿。《医宗必读·痿》:“肾痿者,骨痿也。”详骨痿条。

  • 腋窝

    又称腋胑,俗称胳肢窝。指人体的上臂与胸壁连接的凹陷处。其皮下有丰富的汗腺,脂肪组织,底部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还有淋巴结群。为手三阴及足少阳经脉所过之处。

  • 慢脾风

    病证名。慢惊风的一种类型。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脾风、虚风。多因吐泄既久,脾虚气弱,肝失濡养所致。症见闭目摇头,面唇发青发黯,额上汗出,四肢厥冷,手足微搐,气弱神微,昏睡不语,舌短声哑,呕吐清水,

  • 五形志

    形,形体;志,情志、精神。指五种不同形志的人,发病时有不同的表现。《素问·血气形志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

  • 正漏

    病证名。指黑睛漏。《证治准绳·杂病》:“有漏生于风轮,或正中,或略偏,病至此,目亦危矣。”相当于今之角膜漏。

  • 赤凤摇头

    ①小儿推拿方法。操作方法有:①一手握住小儿肘部,一手挟住小儿手指,进行摇动。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摇肘。有通关顺气,补脾和血等作用。②捧住小儿头部耳前上方处,轻轻摇动。用于治疗惊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