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卷。清·王清源撰于1883年。本书采集各家医论方书,结合作者临证经验编撰而成。卷1四诊、经脉;卷2~6为时病、杂病、妇产科疾病证治,阐述病因、病证及治法,辨析较为细致。
见《广东中草药》,为倒扣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又名嗽吐脓痰。小儿咳嗽而咯脓痰的病证。多为感受风热邪毒,熏灼于肺,痰热内蕴,热壅血瘀,蕴酿成脓所致。可用桔梗汤,或苇茎汤加鱼腥草、红藤、银花。
病证名。指小儿大病瘥后因劳倦而复发,见《婴童百问》。如劳复而寒热往来,胸胁满痛,呕吐烦渴者,宜小柴胡汤和解表里。
《疫喉浅论》卷下方。鲜生地黄、玄参心、麦门冬、甘草梢、连翘、青黛、木通。加灯心二十寸,竹叶二十片,水煎服。治疫喉痧透,溲涩不通,舌燥脉数。
病名,指小儿疳积诱发眼疾。见《卫生宝鉴》卷十,又名疳眼、小儿疳眼外障、小儿疳伤眼目、疳毒眼、疳病攻眼症、疳疾上目。其发病多因脾胃亏损,精血不足,目失濡养,肝热上冲所致。眼部干涩羞明,白睛失去润泽,黑睛
证名。指腋下胁上部疼痛。《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与温药服之。”参胜胁肋痛条。
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寒气,则呕吐恶心。”参见七气、九气条。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因血虚内热而涩滞,宜生血润燥,内服四物汤加麦冬、天冬、五味子;因燥热之药而致者,用四物汤加连翘、甘草以生血清热;因大肠燥热,大便不通者,宜猪胆汁导之。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其法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之傍侧,并或前或后提插运针,以舒通经络,恢复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