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心稍厚,边周较薄,擦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如罩着一层粘液,呈油腻状。为胃中阳气被阻,痰湿内盛之候,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顽痰等一类病证。
【介绍】:明代医生。字季文。江苏武进县人。世医出身。曾祖蒋达善为当地名医,并著有《医录》一书(已佚)。他于天顺年间(1457~1469年)先后任太医院御医、院判、院使等职。归里后,为人治病,对贫穷人也
又称行针。指针刺得气后,以捻转提插等运动针体的方法,使针感得以保持或加强。运针的方法,可据病情需要采取持续运针法或间歇运针法。如需作长时间运针,尚可用针刺手法仪代替手工操作。
飋通瑟。凉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德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
旧时行医的代称。《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后世遂有将行医称为悬壶者。
病证名。①指胃肠阴寒固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见《兰室秘藏·大便燥结门》。《医学入门·燥结》:“不能食,脉弦微者,为阴结。”《景岳全书·杂证谟》:“阴结证,但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盖
即捻子。详该条。
病名。指齿牙蛀蚀,间或食物残渣嵌于龋孔而致疼痛。《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三:“虫蚀痛,由饮食余滓积齿缝间,腐臭之气淹渍,致齿龈有孔,虫生其间,蚀一齿尽,又蚀一齿。”宜以五倍子、胡椒研末为丸,塞蛀孔中。保持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手背发、手背毒、手疣、手背疔,俗名蜘蛛背。此证生于手背中渚、液门二穴。属手三阳经,由风火与湿凝滞而成。初起形如芒刺,渐觉疼痛,若高肿红活,焮热溃速者为痈;若漫肿坚硬,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