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寒邪阻于太阳经络而致惊者。症见发热、恶寒,头、身骨节痛,无汗,手足牵动,目上视,搐搦有力,脉来浮紧。治宜疏散寒邪,用麻黄汤,或五积散(见清·庄一夔《惊风辨症必读书》)。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五。即有头疽生于背部者。证治见发背条。
指引起气机紊乱的九种致病因素。《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其中炅即暑热,劳指过劳。
见《江苏药材志》。为枳椇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因感受风寒外邪所致的头晕目眩。有风邪眩晕与寒邪眩晕之分。风邪眩晕,症见头痛额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晕。治以祛风为主。用羌活防风汤等方。寒邪眩晕,症见
《证治准绳·幼科》集一方。蜈蚣一个,蝎尾五个,僵蚕七个,瞿麦半钱。为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或用薄荷汤调下。治小儿脐风锁口。
证名。又名久腰痛。见《外台秘要·久腰痛方》。详久腰痛条。
《疡医大全》卷三十七方。黄丹一两,樟脑五钱。为末,蜜调匀,涂患处。治烫火伤,杖疮。
即大肠气虚,多兼脾虚证候。症见久泻,完谷不化,粪便色淡不臭,肠鸣,脱肛等。治以健脾补气,辅以固涩。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