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明理药方论
见仲景全书条。
见仲景全书条。
证名。即脉痿。《医宗必读·痿》:“心痿者,脉痿也。”详脉痿条。
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主要穴位。《素问·水热穴论》:“治热病五十九俞……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抒、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
【介绍】:见吴尚先条。
胞衣不下的一种病理情况。宋·薛轩《坤元是保》:“恶血流入胞中,胞为血胀而不下,谓之息胎。”详胞衣不下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天仙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小儿推拿秘旨条。
耳骨之一。解剖学同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砧,故名。
病证名。见清·亡名氏《眼科易知》。即风牵斜。详该条。
出《本草图经》。即虎刺,详该条。
书名。清·徐大椿撰。初未刻印,1855年由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案中叙述方药不甚详明,而治法灵活多变,随证而施,并有不少独到的临床见解,对读者颇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