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眼之上胞振跳,常牵及眉际,俗称眼眉跳。详胞轮振跳条。
病名。又名缺唇、兔唇。《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人有生而唇缺,似兔唇,故谓之兔缺。”多由先天而来,宜手术修复。详兔唇与缺唇条。
见《金匮要略》。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见该条。
见《草药手册》。为廊茵之别名,详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其职位仅次于太医局令,协助太医令主管太医局工作。
病名。出《外科备览》,生于左额之疽为风疽、右额之疽为气疽,故名。证治见额疽条。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铅丹,详该条。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即经行浮肿。详该条。
书名。见《宋史·艺文志》。2卷。宋·刘彝撰。据《宋史》刘彝本传记载:“刘彝……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巫,俗遂变。”原书已佚。
出《神农本草经》。为益母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