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肾蕨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纲目》。为落葵之别名,详该条。
口腔及牙床糜烂的证候。又名口疳。多由疳疾及痘疮患儿,口腔不洁,或于夏令署湿偏盛之际,胃火与湿热之气上攻,侵蚀于口而成。症见口中溃烂,常发生于舌、颊、唇内侧及上腭等处,有时扩展到唇外,口角、齿龈及咽喉。
出《神农本草经》。即卤碱,详该条。
见《本草品汇精要》。为林檎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橡实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世医出身,家贫,刻苦读书,因母病故而潜心学习家藏医方,治病多效。并用所得报酬周济穷人。著有《保婴集》,未及完稿而死。
见《黄帝内经太素》。即三毛。详该条。
骨名。《素问·骨空论》:“辅骨上横骨下为楗。”即股骨。详该条。
证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九。又称腰脚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