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眼珠从午夜至午前作痛的证候。《眼科纂要》卷五:“午前痛(自午逆上至子为阳),阳旺又当阳,痛久也能生白翳,急宜抑火。”参见目痛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疮”。或由肝、胆、三焦湿热上冲所致。症见左耳或右耳,或两耳生疮,焮红肿痛,或破流脓水,身发寒
阴交、阳交两穴的合称。详见二陵条。
【介绍】:见姚浚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生于耳根处的肿疡。由少阳胆经风热所致。初起耳根处肿大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疼,肿势渐增,状如伏鼠,焮赤疼痛。若身发寒热者,荆防败毒散汗之;发热肿痛甚者,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柴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即椿叶。详该条。
【介绍】:见孙文胤条。
见《丹溪心法》卷三。即三才封髓丹第一方,见三才封髓丹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蓝花参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心悸、怔忡。详心悸、怔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