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豆衣
见《中药临床应用》。为黑大豆皮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临床应用》。为黑大豆皮之别名,详该条。
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其循行方向均由胸部内脏经上肢屈侧走向手部。《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①见《福建中草药》。为夜关门之别名。②见《广东中草药》。为丁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六。即无比散,见该条。
出魏·李当之《药录》。又名山木通、小木通、白木通、钥匙藤、万年藤。为毛茛科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的茎。分布华东地区及江西、湖南、云南等地。辛,温,有小毒。祛风利湿,消肿散
【介绍】:唐代医学家。撰有《本草括要诗》3卷、《藏府通元赋》1卷。
方药书。林吕何著。载动物药570多种,方剂1090多首。处方主要选自古医书、古本草书、民间单验方。1985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书名。2册。清·陈澈撰。刊于1872年。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证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
【介绍】: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曾著《本草经》一卷,不传。
病证名。陆成一《女界须知》:“湿痰下流,子户旁生肿块,针破出白脓,即消无瘢,又但肿而不痛,知无热毒,用煅白螺蛳壳、南星、半夏、柴胡、甘草、曲糊为丸服。”
表证类型之一。是外邪侵入后,阳气集于肌表,邪正相争,腠理密闭所出现的证候。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