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医官职称。系医学提举司之主要官员,只设1人,始设于1272年(至元九年),官阶从五品。
见《症因脉治》卷二。即黄芩泻白散,见该条。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人参、苍术(米泔浸,炒)、炒白术、陈皮、麦门冬、当归(酒拌)、炒神曲、炙甘草、五味子各一钱,炙黄芪二钱,炒黄柏、升麻各四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治痈疽脓血大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香附、川乌、川楝子各一斤,熟地黄八两,茴香十二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四两。前二味用盐四两,水四升同煮,候干剉焙,与余药共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
方剂的功用分类法之一。出《本草衍义》。即在十剂的基础上加寒剂、热剂。参见十剂条。
书名。4卷。清·郭诚勋辑于1823年。全书以歌赋体裁分述内科、妇科病证证治,每篇赋文均附以简注,各篇篇末附列治疗方剂。为医学入门书。
证名。指身体头面突然浮肿者。《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身面卒浮肿者,亦水病之候也。此由肾脾虚弱之所为也。肾主于水,今肾虚,故水妄行,脾主于土,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流溢散入皮肤,全身面卒然浮肿也。”症还常
病证名。不孕症型之一。由于带下病影响受孕的。《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带下无子者,由劳伤于经血、经血受风邪则成带下,带下之病,曰沃与血相兼,带而下也。病在子藏,胞内受邪,故令无子也。”可根据带下病辨证
病证名。指痰饮病所致的咳嗽。《丹溪心法附余·咳嗽》:“辰砂半夏丸,治一切痰饮咳嗽。”《医门法律·咳嗽续论》:“盖以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
病名。又称胃泻。出《难经·五十七难》。《儒门事亲》:“胃泄者,饮食不化,完谷出,色黄。风乘胃也,宜辛剂之类。”《宣明论方·濡泄证》:“胃泄如随气而下利,豆蔻散主之。”如因肠胃积滞未去,可用通下。《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