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清·佚名《异授眼科》。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见灸膏肓腧穴法条。
解剖学名称。位于舌腭弓之后,咽腭弓之外。《梅氏验方新编》第一集:“蛾子生在喉窝内。”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老鼠豆之别名,详该条。
《外台秘要》卷九方。苏子一升,半夏(洗)四两,桂心、炙甘草、人参各一两,陈皮、干姜、茯苓各三两。水煎,分三次服。治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并加黄芩二两。
注病之。《诸病源候论·劳注候》:“人大劳虚,而血气空竭,为风邪所乘,致不平复,小运动,便四肢体节沉重,虚噏啜乏汗出,连滞不差,小劳则极,故谓之劳注。”参见疰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芸苔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陈良佑条。
见《履岩本草》。为佛甲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西汉时医家。临菑(今山东临淄)人,是淳于意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