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拯阴理劳汤,见该条。
见《广东中医》4(1):40,1959。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喉科秘钥》卷下:“此症因脾家热毒积久而发。生于牙根内面,走窜如莲花一座。”治宜解毒泻热。可选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或以刀针刺患处出血,外吹冰硼散。
出《神农本草经》。为海螵蛸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颊,指耳前、颧下之颜面部分。《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颊,面旁也。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经之会。”《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证治准绳·杂病》:“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多因湿毒结蓄大肠,损伤脉络所致。证见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小便不利,胸膈胀闷,饮食减少,或面色深黄等
病名。指瘿病由情绪刺激引起者。出《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圣济总录》卷一二五:“忧、劳、气(瘿)则本于七情,情之所至,气则随之,或上而不下,或结而不散是也。”治以海藻、龙胆、海蛤、通草、昆布、矾石、松萝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临床上,心神健旺则舌动灵活,语言畅利;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
①指人体表皮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为十二个部区,故称皮部。《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
病证名。浮肿的一种类型。因大肠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大肠转化失常,气机紊乱,水湿内停,聚散无常所致。临床特征为浮肿,乍虚乍实(水肿时消时肿,时而便溏,时而便秘)。治宜化湿利水,用胃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