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凤
【介绍】:
明代医家,字竹溪。江浦(今属江苏)人,丁毅后裔,勤研痘科三十余年,以医名。校阅《痘疹全书》及巴蜀龙公旧著,撰《痘疹玉函集》(1522)六卷。又取先人遗篇合为《丁氏锦囊三种秘录》等书。子选、遂,孙明登等传其业。
【介绍】:
明代医家,字竹溪。江浦(今属江苏)人,丁毅后裔,勤研痘科三十余年,以医名。校阅《痘疹全书》及巴蜀龙公旧著,撰《痘疹玉函集》(1522)六卷。又取先人遗篇合为《丁氏锦囊三种秘录》等书。子选、遂,孙明登等传其业。
病名。出《外科百效全书》卷三。即上发背。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莲子心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因跌打引起的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损伤的病证。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四。详内伤条。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感受外邪而致的咳嗽。《医宗必读·咳嗽》:“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风寒暑湿伤其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经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医门法
主气之第三气。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为少阳相火之气,主夏至前后各30日又43.75刻。亦即由小满至大暑,其中包括芒种、夏至、小暑三个节气。参见主气条。
同心火内炽。详该条。
见《中国经济海藻志》。为鹧鸪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夏季时节饮食后冒寒伤湿所致的霍乱。《张氏医通》卷四:“夏月霍乱,吐泻作渴,胃苓汤加半夏、藿香;面赤口干,加炒川连。春夏秋三时,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症者,藿香正气散。若吐刊转筋,为风木行脾,平胃
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以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通过四诊八纲,辨别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骨名。出《灵枢·骨度》。又名核骨。解剖学同名骨。即腓骨下端向外的骨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