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高崇文生平

高崇文生平介绍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1]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出身渤海高氏。唐代名将。曾率军击破吐蕃、平定西蜀,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京西都统。元和四年(809年),高崇文去世,年六十四,赠司徒,谥号“威武”。会昌六年(846年),配享宪宗庭庙。>>查看高崇文的诗词古文

生平

投身行伍

  高崇文生于幽州(今北京一带),生性朴厚寡言,不通文字,但却聪颖敏慧,才智过人。他年轻时,曾在平卢军从军,熟谙兵事。

  唐德宗贞元(785年—805年)年间,高崇文随长武城使、神策行营节度使韩全义镇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他治军有声名,累官至金吾将军。

激战佛堂原

  贞元五年(798年)夏,吐蕃军三万人犯宁州(今甘肃宁县),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战于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军死伤过半。战后,高崇文获封渤海郡王。

平定哗变

  贞元十四年(798年)闰五月十一日,德宗任命韩全义为夏、绥、银、宥四州节度使。德宗命他率长武城部众前往就任。因夏州是沙碛盐卤之地,又时值盛夏,士兵们不愿意迁徙到西北艰苦之地。同月十二日,士兵发生哗变,杀死大将王栖岩,韩全义翻越城墙逃走。时任都虞候的高崇文诛杀了带头哗变的人,此后士兵才安定下来。同月二十七日,德宗任命高崇文为长武城都知兵马使,不颁发敕书,而是让中使口头宣授。高崇文在长武城积粟练兵,声威大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唐宪宗李纯即位,韩全义入朝,高崇文代掌行营节度留务,并兼任御史中丞。

戎麾指蜀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西蜀,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宰相杜黄裳力主讨刘辟,推荐时为神策军将领的高崇文为帅。同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宪宗拜高崇文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任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左右神策、麟游奉天各地的屯兵进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及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亦共同参战。当时,名声、地位平素便为人们推重的老将很多,都认为自己应当是征讨蜀中的人选,及至宪宗颁诏起用高崇文,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

  高崇文在长武城驻扎时,训练了五千士兵,常常保持着战备状态。他在卯时接到诏命,到辰时便已启程,军中的器械装备与制成的干粮,没有任何缺少的。正月二十九日,高崇文由斜谷出兵,李元奕由骆谷出兵,一同奔赴梓州(今四川三台)。高崇文率军至兴元时,将士们途中在客舍进餐,有人把店主的筷子折断,高崇文便将此人斩首示众。

  高崇文领兵由阆州(今四川阆中县)直扑梓州。刘辟的将领邢泚领兵逃走,高崇文进入梓州,屯扎下来。刘辟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责,将被俘的李康交还给高崇文,高崇文因李康兵败丢城,便将他斩杀。

  刘辟命人在鹿头山(今四川德阳县东北)筑城,连结八座栅垒,屯聚一万多兵力,力阻高崇文。六月初五,高崇文击败刘辟。刘辟又在鹿头关东面的万胜堆(今四川德阳县东北)设置栅垒。同月初六,高崇文派骁将高霞寓攻下鹿头城以东的万胜堆,经过八次激战后,攻陷万胜堆,由此可以俯视鹿头关全城。

  六月初八,高崇文在德阳击败刘辟。同月十一日,高崇文在汉州再败刘辟。

  七月,高崇文在玄武击破刘辟军一万人。同月初三,宪宗颁诏,命征讨西川的援军一概听从高崇文的指挥。

  八月十二日,高崇文再次在鹿头关击败刘辟军,其余各军也顺利行进。此外,参战的河东将领阿跌光颜(李光颜)驻军鹿头关西面,阻断刘辟的粮道。不久后,绵江栅守将李文悦、鹿头关守将仇良辅都率城向高崇文投降,还捕获刘辟的女婿苏强,数以万计的士兵投降。攻克鹿头关后,高崇文率军直逼成都,所到之处,敌军无不崩溃,军队在行进中从未受阻。同月二十一日,高崇文攻克成都,并派高霞寓擒获出逃的刘辟。

  高崇文进入成都后,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驻扎下来,让士兵就地休息,市中的店铺没有受到惊动,市场上珍贵的货财堆积如山,也没有遭受丝毫的抢掠。高崇文将刘辟等二十余人送往京城,斩杀刘辟的大将邢泚和馆驿巡官沈衍,对其余的人一概不加追究。对军府的事务,无论大小,高崇文令一律遵从前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南康郡王韦皋时期奉行的惯例,经过高崇文从容不迫的指挥,西川全境便完全平定。

登荣相印

  元和三年(808年)冬,高崇文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南平郡王。

  元和四年(809年)九月二十五日(11月6日),高崇文病故,追赠司徒,谥威武。

  会昌六年(846年)十月,高崇文与裴度、杜黄裳、李愬同配享宪宗庭庙。高崇文之孙高骈为唐末名将,大破南诏但拒绝进攻黄巢,养兵自重,晚年昏庸,致使被手下将领杀害。

轶事典故

畏惧刘澭
  高崇文平素畏惧保义军节度使刘澭,等到率军讨伐刘辟叛乱时,宰相杜黄裳便让人告诉他说:“如果你不能取胜,便会让刘澭接替你。”高崇文因此能竭力平叛。

识人之明
  西川平定后,韦皋的参佐房式、韦乾度、独孤密、符载、郗士美、段文昌等人都身著白色丧服、脚穿麻鞋,并口衔土块,请求治罪,高崇文将他们全部释放,以礼相待,还拟章举荐房式等人,赠给他们丰厚的财物,送他们前去就任。高崇文看着段文昌说:“你肯定会成为将相,我不敢推荐你。”后来,段文昌果然在唐穆宗即位后拜相。

不纳美妾
  刘辟有两个妾室,有姿色。西川平定后,众将士劝高崇文纳之,高崇文不为所动。监军建议献给朝廷,崇文说:“天子命令我征伐平定刘辟这一凶顽竖子,我应当首先安抚百姓。忙着进献妇女,讨好天子,这哪里会是天子的本意呢!我奉行正义,不做这种事情。”便将二人许配给没有妻室的将吏。宪宗听说此事后,对宦官说:“高崇文得到美丽的女子,既不进献朝廷,又不留给自己,这是忠诚正直的人啊,是田舍人(称人朴直)啊。”

雪天咏诗
  渤海的俗语中称人为“髇儿”,在一天下雪时,高崇文对宾客说:“我虽然是武夫,也有一首诗。”于是吟咏道:“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那个髇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有人将其比作东魏名将高敖曹。

家族成员

家世

  曾祖高艺官至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

  祖父高夔官至试梁州司马,后赠梁州都督。

  父亲高行晖官至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后赠户部尚书。

配偶

  董氏汝州长史董同珍之女,后追封郇国夫人。

子辈

  长子高士政曾任金紫光禄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国,封上谷郡开国公。

  次子高士荣曾任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

  三子高士明曾任左卫率府胄曹参军。

孙辈

  孙子高骈唐末名将,官至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后为部下所杀。

猜你喜欢

  • 钟吕

    钟吕,顺德人。明代宗景泰贡生,官泸州同知。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一五有传。

  • 李德林

    (531—591)隋博陵安平人,字公辅。少有才名。北齐天保八年举秀才,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曾参修国史。北周时为内史上士,主诏诰格式及选用山东人物。后助杨坚受禅建隋,官内史令,与高颎等同修《隋律》。及隋灭陈,授柱国、郡公。文帝开皇十年,出为怀州刺史,岁余,卒官。谥文。有文集。又曾奉诏修《齐史》,未毕,其子百药续成,即《北齐书》。

  • 周之深

    周之深,字德源,长兴(今属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曾官国子司业。事见清乾隆《湖州府志》卷三一。今录诗二首。

  • 裴说

    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吏部侍郎薛廷珪。裴说生于乱世,早年窘迫于乱离,奔走于道路。诗句"避乱一身多"引起众人共鸣。自幼勤奋攻读。曾任补阙、礼部员外郎,天祐四年(907),天下大乱,裴见升迁无望,即携眷南下,唐朝灭亡,全家于湖南石首一地约住半年,又因战火波及,再向家乡逃难,不久,于旅途中死去。裴说为诗讲究苦吟炼意,追求新奇,又工书法,以行草知名。

  • 张伯淳

    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祖父张汝昌,官至迪功郎,与石门酒官张子修为邻,两家并有池馆园林之胜,号东西园,结社觞咏,时称东西二张。父张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累官朝议大夫、崇德开国男。与赵孟頫为中表,人物相望。张伯淳9岁举童子科,以父荫铨迪功郎、淮阴尉,改扬州司户参军。

  • 郑元祐

    (1292—1364)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有《遂昌杂志》、《侨吴集》。

  • 褚人获

    褚人获(1635—1682),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没世农夫等,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一生未曾中试,也未曾做官。但他有多方面的才能,著作颇丰。传世的有《坚瓠集》、《读史随笔》、《退佳琐录》、《续蟹集》、《宋贤群辅录》、《隋唐演义》等。他交游广泛,与尤侗、洪升、顾贞观、张潮、毛宗岗等清初著名作家来往甚密。

  • 茅坤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儒将茅元仪祖父。嘉靖十七年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 陶雍

    陶雍(1123-1189年),初名乌禄,女真族完颜部人。他也被誉为“小尧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孙,是金朝第五位皇帝。陶雍称帝后,下诏列数海陵王罪恶,废为庶人,并遣军切断了海陵王归路,进据中都。他外与南宋议和罢兵,内用各族人士为官,重兵镇压了契丹族起事,使统治集团内部趋于稳定,社会秩序较为安定。他还注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科举、学校等文化事业,放免二税户和部分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金银矿税,广开榷场,使金财政充足,仓廪有余,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呈现一时繁荣,成为金朝的全盛时期,女真族也基本上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 王珉

    (351—388)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季琰,小字僧弥。王珣弟。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上。时有外国沙门为珉兄弟讲《毗昙经》,讲未半,珉即领悟。累官著作、散骑郎、国子博士、侍中。代王献之为中书令。二人素齐名,时称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为中书令时,与嫂婢有情,嫂挞婢甚苦。婢善歌,珉好捉白团扇,因制《团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