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崔铉生平

崔铉生平介绍

崔铉(生卒年不详),字台硕,博州(今山东聊城)人,唐朝宰相,义成军节度使崔元略之子。崔铉出身于博陵崔氏大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历任荆南掌书记、左拾遗、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等职。大中九年(855年),崔铉罢相改任淮南节度使,兼检校司徒,进爵魏国公,唐宣宗在崔铉赴任时亲自送行并赋诗一首表示对他执政七年成绩的认可,咸通年间,改任荆南节度使,并在就任后平定了庞勋的起义,最后死于任上。>>查看崔铉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崔铉早年考中进士,进入藩镇幕府,历任荆南掌书记、西蜀掌书记、左拾遗、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后加承旨)、户部侍郎。他曾针对唐武宗喜好蹴踘、角抵的行为,上表劝谏,得到武宗褒奖。

担任宰相
  会昌三年(843年),唐武宗任命崔铉为宰相,授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兼任户部尚书。会昌五年(845年),崔铉因与李德裕不和,被免去宰相之职,外放为陕虢观察使。

  会昌六年(846年),唐宣宗继位,任命崔铉为检校兵部尚书、河中节度使、河中尹,封博陵县开国子。大中三年(849年),崔铉被召拜为御史大夫,不久再次拜相,担任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大中五年(851年),党项入寇。崔铉欲独掌相权,便趁机排挤右仆射白敏中,建议派大臣前去镇抚。唐宣宗遂将白敏中外放,让他征讨党项。不久,崔铉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进封博陵县开国公。

出居淮南
  大中九年(855年),崔铉被罢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加检校司徒,进封魏国公。唐宣宗亲自在太液亭饯行,并赐诗一首,称他“七载秉钧调四序”,对他执政七年间的政绩表示认可。

  大中十二年(858年),宣州都将康全泰发动兵变,驱逐观察使郑薰。唐宣宗命崔铉兼任宣歙观察使,让他征讨叛军。同年十月,崔铉收复宣州,斩杀康全泰等人。宣宗加封他为检校司空,但却免去其兼任的观察使之职。

移镇江陵
  咸通元年(860年),崔铉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后改任荆南节度使,出镇江陵。

  咸通九年(868年),徐州戍将庞勋在桂林发动叛乱,率戍卒北返中原,沿途大肆劫掠。崔铉召集兵马,扼守江湘要害,想要尽擒叛军。庞勋得知后,不敢进入荆南境内,只得改道江西、淮右。

  崔铉最终在江陵去世,但具体时间不详。

家族成员

父亲
  崔元略,进士出身,历任京兆尹、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都留守、义成军节度使等职,追赠尚书左仆射。

儿子
  崔铉有四子:崔沆、崔汀、崔潭、崔沂。崔沆曾在唐僖宗年间拜相,官至礼部侍郎、同平章事,黄巢之乱时遇害。崔沂则历仕唐朝、后梁、后唐三朝,官至尚书左丞、太子少保。

轶事典故

前程万里
  崔铉幼年时曾随父亲崔元略去拜访韩滉,很得韩滉的喜爱。崔元略道:“这孩子近来在诗道上进步很大。”韩滉便指着架上的鹰,让韩滉赋诗歌咏。崔铉接过纸笔,当即便作诗一首:“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韩滉叹道:“这孩子可以说是前程万里啊!”后来,崔铉果然进士及第,出将入相。

炙手可热
  崔铉担任宰相时,任用亲信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等人参与议政,权盛一时。京师有谚语流传:“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指命运亨通),鲁绍瑰蒙。”唐宣宗对此也有所耳闻,将这十六个字题在屏风上。郑鲁时任刑部侍郎,崔铉想引荐为宰相,但宣宗却将其外放为河南尹。后来,宣宗对崔铉道:“郑鲁被外放了,朝中事情还是你说了算吗?”崔铉惶恐请罪。

猜你喜欢

  • 钟崇道

    钟崇道,字少钦。东莞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举人。初授崖州学正,历仕雅州知州。有《菉猗集》。清黄登《岭南五朝诗选》卷四有传。

  • 范智闻

    范智闻(今属山西)人。生平不详,南渡前后曾至长安、长汀,留有诗刻。

  • 张枢

    张枢(1292-1348),字子长,祖籍东阳。父张观光娶金华潘氏,遂家于金华,曾为婺州路教授,是金华首任学官,著有《屏岩小稿》1卷。其外祖父家藏书数万卷,枢取读,强记不忘。稍长,挥笔成章。人问古今沿革、政治得失、礼乐兴废、帝号官名,回答皆无脱误。谈论人物,则其世系门阀,材质良莠,历历如指掌。请许谦收为弟子,谦奇其才,以学友相待。耻仕元朝。七年,诏命为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纂修本朝后妃功臣传,又坚辞不就。使者强其就道,至武林驿称病辞归,次年卒于家。

  • 王世则

    王世则(963年~1008年),广西永福人,传说宋代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王曾入白象岩攻读,后考中状元。王世则连续两次殿试都中状元,人称“连科状元”。王世则中状元后,深得皇帝信任。公道正直的王世则随后被选派到谏院任职。谏院职掌规谏朝政缺失。宋初沿唐制,门下﹑中书两省有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端拱元年(988年)改补阙为司谏﹐拾遗为正言,权力比较大。王世则在谏院期间,谏议果断,雷厉风行,对上对下都不卑不亢,不怕得罪人,在官场享有“铁面王”的声名。

  • 王绍

    (743—814)唐京兆万年人。本名纯,避宪宗讳改。王端子。少为颜真卿器重,字之曰德素,奏为武康尉。累迁仓部员外郎、户部侍郎、尚书,判度支。德宗以其谨密,恩遇特异。宪宗元和初为武宁军节度使,搜集军政,推诚示人,出家资赏士,举军安赖。拜兵部尚书。卒谥敬。

  • 陆以道

    陆以道,初名天衢,字士弘,号古谈,元至正二年壬午(1342)进士,授教授,升翰林院待制。著有《宋鉴提纲》、《陆待制文集》。后移居无锡,为无锡西园始祖。

  • 贾仲明

    贾仲明(1343~1422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精于词曲、隐语。曾侍明成祖朱棣于燕王邸,甚得宠爱,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后徙官兰陵。著有《云水遗音》等。撰《录鬼簿续编》,为八十二位戏曲作家补写了数十曲双调·凌波仙挽词,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予以梳理、评论,其中有不少曲论评语是比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征引。

  • 向秀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 何偁

    何偁,宋代官吏。历官翰林侍读、尚书秘阁直学士。

  • 朱尔楷

    字敬斋,廪贡生,著有候虫吟草。邑志传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