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鲍廷博生平

鲍廷博生平介绍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嘉庆八年钦赐举人。藏书极富。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进家藏善本六百余种,大半为宋元旧籍,为天下献书之冠。又校刻《知不足斋丛书》。勤学耽吟,不求仕进。有《花韵轩咏物诗存》。>>查看鲍廷博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曾一度迁居桐乡县青镇(今乌镇)杨树湾,实际生活于杭州一带。家世经商,殷富好文,父鲍思诩,不惜巨金求购宋元书籍,筑室收藏,取“学然后知不足”义,名其室为“知不足斋”。

  鲍廷博为歙县秀才,亦勤学好古,不求仕进,喜购藏秘籍,久之,藏书甚富。他与江浙一带著名藏书家频繁交往,互相借抄,并广录先人后哲所遗手稿,八十余岁仍往来于杭、湖、嘉、苏数郡之间,所抄书籍不计其数,仅流传至今有名可稽者即有140余种。浙江学政阮元每于按试嘉湖之便,乘小舟至杨树湾观所藏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共收书3503种,廷博长子士恭以所藏精本626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从此,知不足斋之名上达朝廷。次年,得褒奖,赏赐了内府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及《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等。

  乾隆四十年,《四库全书》修成后归还其原书,乾隆皇帝在其《唐阙史》和《宋仁宗武经总要》二书上题诗,诗曰:“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厨。”廷博非常高兴,深受鼓舞,遂立志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将家藏善本古书公诸海内,前后共30集,207种,781卷,其中后4集为其子鲍士恭、孙鲍正言续成。

  廷博刻书,博采众长,广搜遗编,凡经史考订、算书、金石、地理、书画、诗文集、书目等皆择优收入。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刊刻态度严谨,校勘精细,每得一书,必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极受时人称道。 卢文弨《微刻古今名人著作疏》评论鲍廷博刻书说:"吾友鲍君以文者,生而笃好书籍,于人世一切宝贵利达之外,复不私以为枕秘,而欲公之。晨书暝写,句核字仇"。丛书每成一册,即以进献朝廷。又刻《销夏记》、《名医类案》、《聊斋志异》等行世。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刻刊之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该书现存最早刻本。

  廷博不仅嗜书,而且博学,浙江学政阮元说廷博“家藏万卷,博极群书,虽隐僻罕见著录者,问之,无不知其原委”。善诗,作《夕阳诗》20韵、《咏物诗》1卷,另有《花韵轩小稿》2卷。

  嘉庆十八年(1813),浙江巡抚方受畴向廷博传达仁宗皇帝旨意,询问《知不足斋丛书》刊刻情况,廷博续刊至26集呈受畴,受畴具疏呈仁宗皇帝,仁宗称赞廷博好古博学,老而不倦,加恩赏给举人。时廷博已86岁高龄。次年,第27集将成时病逝于杨树湾。其子鲍士恭秉父志,刊至30集。鲍廷博藏书特别值得称赞之处是他的"以散为聚"的藏书思想,所谓"以散为聚"主要表现为以刻书的方法把书存之于世。所以他在中国出版史上亦有一定地位。

  鲍廷博博览群书,对古籍真伪、版本优劣及收藏钞刊之经历知之尤详。阮元任浙江巡抚时,曾从其访求古籍,探讨校雠,极赞其知识之渊博,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君所读破者奚翅数万卷哉?”并赠诗称“当世应无未见书”。廷博天性宽厚,好交结,重情谊,时以珍本古籍投赠友人。遇贫而好学者,辄贻以全套丛书。

  乾隆五十六年(1791),芳椒堂主人严元照过知不足斋,廷博赠以宋椠残本《周益公书稿》2册。其书纸墨古雅可喜,严氏如获至宝,即书跋语三则于书后。是年冬,知不足斋遭火灾,部分书籍被焚。受其赠书者,以黄氏士礼居、汪氏艺芸精舍为多。道光、咸丰年间,抄校诸本多归归安丁氏、仁和劳氏丹铅精舍及吴兴陆氏十万卷楼(皕宋楼)。

  光绪六年(1880),其曾孙鲍寅以朝廷赐书之在杨树湾者,献呈西湖文澜阁宝藏。

猜你喜欢

  • 余经

    余经,字朝纲,号石龙。顺德人。明武宗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年)进士。授行人,使蜀。寻擢刑科给事中,以事见忌,左迁漳浦县丞。擢瓯宁令,卒于官。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七有传。

  • 杜挚

    三国魏河东人,字德鲁。初上《笳赋》,署司徒军谋吏。后举孝廉,除郎中,转补校书。卒于秘书。与毌丘俭乡里相亲,有诗赠答。

  • 周于德

    周于德,字是辅,号笔山,保山人。康熙壬午举人,官德化知县。

  • 姚纶

    姚纶,字允言,本姓卞,浙江嘉善人。为诗清丽有思致,书法得晋人体,隐居教授。有梦草集。《嘉善县志、嘉禾徵献诗》

  • 赵眘

    赵眘一般指赵昚。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赵昚去世,在位27年,享年68岁,葬会稽府永阜陵。宋孝宗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 蒋贻恭

    蒋贻恭,五代后蜀诗人。一作诒恭,又作诏恭,江淮间人。唐末入蜀,因慷慨敢言,无媚世态,数遭流遣。后值蜀高祖孟知祥搜访遗材,起为大井县令。贻恭能诗,诙谐俚俗,多寓讥讽。高祖末年,臣僚多尚权势,侈敖无节,贻恭作诗讽之,高祖赞为“敢言之士也。”《咏安仁宰捣蒜、《咏虾蟆》、《咏王给事》等,讥刺缙绅及轻薄之徒,为彼所恶,痛遭捶楚。《全唐诗》收录其诗十首。

  • 陈祖范

    陈祖范,清学者、文学家。字亦韩,号见复,常熟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这年秋天礼部会试中式,生病,没有参加殿试,后回到江南,闭门读书。几年后,雍正诏书天下,广开书院,好多大官争相延聘陈祖范去书院教书。他教书有方,但教了一二年就辞去不干了。他说,学生读书都为了做官,考不中进士就说你书教得不好,师道难立。我不想做官,和他们同列,觉得很难为情。朝廷举荐经学通儒,陈祖范被列榜首。因年老,不就职,赐国子监司业。

  • 查淳

    查淳,曾任桂林知府。其父查礼,曾任广西庆远府同知,乾隆十九年(1754)奉令参与修浚灵渠事,曾探查湘漓之源,并于二十年在飞来石摩崖“灵渠”二字。查淳为了却父亲遗愿,于38年后刻“湘漓分派”碑于铧嘴上,是灵渠较有影响的石刻,极引人观赏。

  • 员半千

    员半千(621~714),字荣期,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原为彭城(今江苏徐州)刘氏,其十世祖刘凝之,为南朝刘宋起部郎,刘宋灭亡后逃奔北魏,自以忠烈比伍员(即伍子胥),北魏皇帝因此封赐其姓氏为“员”。

  • 程宿

    程宿(971—1000),字莘十,衢州(今浙江衢州开化县)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时年仅18岁。程宿中状元后,曾权知某县簿尉,历任翰林编修、江西安抚使。咸平三年,益州兵变,死于任,谥“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