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何南凤生平

何南凤生平介绍

何南凤(1588-1651),广东梅州兴宁市石马人,是佛教临济宗传人,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字道见,家名觉从,号知非,又号雷山,又称半僧先生,初堂老人,牧原和尚,跛足道人。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生,清代顺治八年(1651)卒,终年六十五岁。>>查看何南凤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何南凤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后来,他决意出家,历游齐、鲁、吴、越等地名山寺庙,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和祥云等地寺庙;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济寺。他博采各家,创立了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劝人行善”为主要教义。由于其学说适应了当时客家地区群众的需要,在粤东、赣南、闽西一带以及东南亚都有其门徒,其学说颇有影响。

  南凤世家书香,父疑吾,字心吾,明代万历年间岁贡生,母刘氏。

  南凤生而颖悟,过目成诵,每试辄冠军,年十五,入秀才,博览群书。早年,偶阅佛教《坛经》,恍然有悟,决计出家。他的父亲得知后,把他从佛寺带回来,仍叫他专心研究儒家经籍,年二十八中举(明万历四十年己卯),第二年入京会试,在途中遇见了黄山的普门禅师,相与谈禅,志趣相投,便又决定出家,再当和尚,远游山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近至平远、龙川、潮州等地名寺。也曾在神光山佛寺住持多年,并在神光山麓亲建曹源寺一座。晚年定居江西南昌普济山,在寺内坐而逝。

  南凤逝世后,他的门徒印致在普济山建塔一座,在塔内安葬南凤的骨骸。当年神光山南凤的僧徒也在曹源寺右边修建南凤的衣冠冢,安葬南凤的的发爪、法器遗物。

  南凤有子二人,长名先甲,次名先庚,都入了秀才,一说先甲早年曾参加反清复明起事。

  南凤信佛参禅,当了和尚,却不拘形式上的仪节和禁戒,仍饮酒食肉。娶妻生子,“成婚后,妻亦和,得子后,子亦孝”。

  南凤性至孝,自谓“会元及第之念,幼长怀之,参禅看破。只因会试欠债,思得一薄宦以偿,再以慰老母殷望”。但他终未做官,晚年思念“老母在堂,杖履归省,依依亲舍者数年。”

  南凤出家后,虽参禅弃儒,但终不忘儒。他认为儒释本无二致,僧和俗也是可通的。他以儒家的“格物、致和、平天下”与释氏之“明心见性度众生”为宗旨,时而出家,时而还俗,毫无拘束。作《半僧先生传》以自况。自谓“一言半语,本诸先圣之要,出诸自得之真。信得及者,依而行之,直可超凡入圣,度生死苦。则谓之半僧先生而己矣。”所著诗文不少,但他不愿集而成书,每数月,即取手稿投之于水火。今仅存他的门徒辑录的诗六十四首,歌吟赞偈十一首,尽牍八篇,文十二篇,名曰《初堂余稿》。前人有评:“疾没世而名不称,非先生志也。独怪今来,实学真才,脱然名利如先生者。回不多觏。”

猜你喜欢

  • 吴澄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1-2] 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曾著《列子解》,今已佚。

  • 邹氏

    元和人,方伯旸女,邹延玠室。

  • 邹杞

    邹杞,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尝知归州。事见明正德《南康府志》卷六。

  • 邹若媛

    邹若媛,字亦南,无锡人。适诸生朱汝纶,少工吟咏,殁后,婿秦小岘梓其遗集曰《亦南庐小稿》。

  • 朱万年

    朱万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与赵师????同时。事见《白獭髓》。

  • 包世臣

    包世臣(1775一1855),男,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世臣乃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二十九世孙。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 郑大枢

     郑大枢,台湾县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例贡。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

  • 周复俊

    (1496—1574)苏州府昆山人,字子吁,号木泾。嘉靖十一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四川、云南左右布政使,官至南京太仆寺卿。弱冠与王同祖、顾梦圭并称“昆山三俊”。居官贞介,里居闭门谢客。有《东吴名贤记》、《泾林集》、《全蜀艺文志》、《玉峰诗纂》。

  • 王拊

    生平无考。《文苑英华》卷二八五、卷三二八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多隆阿

    多隆阿(1817年12月20日—1864年5月18日),字礼堂,呼尔拉特氏,达斡尔族,清代隶属满洲正白旗,著名军事将领,擅长指挥马队,在同治中兴时期和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而过之,有多龙鲍虎之誉。1862年(同治元年),陕西回民起事,多隆阿于十一月抵达潼关,次年二月攻占回军在同州的两个重要据点羌白镇和王阁村,九月攻占苏家沟和渭城湾,杀死叛军一万七、八千人。至此陕西回军被迫向甘肃撤退。1864年(同治三年)4月1日,多隆阿攻占盩厔,进城时遭流弹击中,延至5月18日伤重不治。赠太子太保,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入祀京师昭忠祠,谥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