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曹彦约生平

曹彦约生平介绍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查看曹彦约的诗词古文

生平

家庭环境

  曹彦约的叔祖曹省,曾任岳州(今湖南岳阳)士曹,后调任雍丘(今河南杞县)丞。

  曹彦约之父曹兴宗,字伯起,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崇阳尉,岳州司理、参军等职。“所至政声籍甚”,被上赠以光禄大夫。都昌县志《重修儒学记》中称:曹兴宗“讲学之懿,修行之笃,传诸其家以及其乡之人者,尽宋之季年,衣冠相望,犹有可考者。”可见曹家诗书孝义传家的影响了。

解围安陆

  曹彦约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历官建平县(今安徽郎溪)尉、桂平军(今湖南桂阳)录事参军、司法参军,知乐平县,江西安抚司京湖宣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权知汉阳军事。开禧年间,金兵“重兵围安陆,游骑闯汉川。”而郡兵寡弱,形势危急。曹彦约登高一呼,积极组织地方武装,招募乡勇,加强水陆防御,制定周密作战计划。他先派赵观迎战金兵,在渔民大力配合之下,“斩其先锋”,“焚其战舰”。接着又遣党仲升偷袭金营,杀敌千余,“民赖以安。”曹彦约也因救援安陆,大败金兵而升任汉阳知军。“开禧北伐”失败后,史弥远等主张与金议和,遭到曹彦约坚决反对。曹彦约上疏给宋宁宗义正词严予以批驳,深得皇上赏识。但终因孤掌难鸣,朝廷还是与金重开和局——签订了《嘉定和约》。

上书言弊

  嘉定二年,(1209)曹彦约升为湖南转运判官,后改利州(今四川广元)转运判官兼知州。其时正值饥荒,粮食奇缺,饿殍遍地。他果断决定:“减价遣粜,勤分免役,通商蠲税。”通过这些救灾措施,“民赖以济”。他征对当时四川边境各司并列,兵权不一,互相推诿,不堪防卫的状况,作《病夫议》上奏,历数各种弊端,痛陈医治良策。主张用人“求一贤者而尽付之兵权。”不应“虽信而用之,又以人参之;虽以事权付之,又从中御以系维之。”对军队和民勇,要进行整顿和训练,要正本固源。认为:“本原一坏 ,百病间出。”、“忠义民兵利在战斗。”、“若其恃勇贪利,犯上作乱,则又不止于大军而已。”必须“磨之以岁月,渐之以礼义”。要求“择知书者以为教导。”万不可有侥幸获胜得功的心态。《病夫议》切中边境要害,提出可行解决方略,是颇有见地的。虽不蒙上采信,但曹彦约拳拳报国之心是上苍可鉴的。不久,曹彦约受命回江西,任安抚使兼知隆兴府(今南昌),为服务桑梓出力。

  宋理宗即位,曹彦约被提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修撰,不久迁礼部侍郎、宝谟阁学士兼侍读。授兵部尚书,曹彦约以年高力辞,于是改宝章阁学士、知常德府。其时国事日非,奸佞当道,曹彦约深感不安,多次上书直言,“劝上讲学,防近习”“倚忠直如耆龟,去邪佞若蟊贼。”应该“谨定省以为长乐,开王社以笃天伦,孝友之行,宜足以取信于天下。”抨击“下情未通,横歛未革。”抨击行贿贪污之风,抨击不负责任,相互诋毁。其言辞耿直激烈,不避嫌疑。

经幄管见

  庆元元年到三年(1195~1198)曹彦约常侍讲筵,“殚心启沃”,以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事迹为宝训,反复阐明,以为效法。他将所讲内容辑为一书《经幄管见》,共四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史评类)“旁证经史而归之于法诫。”《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很高:“其间奏议,大都通达政体,可见施行。所论兵事利害,尤确凿有识,不同于摭拾游谈。其应诏陈言二封事,乃庆元、宝庆间先后所上,于当日苟且玩偈之弊,反复致意,切中窾要,亦可证其耿直之概。惟俪词韵语,稍伤质朴。然不事修饰而自能词达理明,要非学有原本者不能也。”他还存有文学著作《昌谷集》二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还有著作《昌谷类稿》六十卷、《舆地纲目》十五卷、《星凤楼法帖》等。1128年,曹彦约病逝,上赠少保,赐号“文简”,归葬县北龟山,崇祀都昌乡贤祠,又入白鹿洞书院宗儒祠、紫阳祠和朱子祠,《宋史》卷四百一十上有传,又列清同治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志·名臣传。

人物评价

  曹彦约历官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任上政绩显著,体恤民情,学问渊博,敢于直言,多谋善断。大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均有涉猎。《宋史》称他:“可与建立事功,”朱熹道统继承人、女婿黄干称其为“豪杰之士”。人论学统,以黄干为第一;论经济大略,以曹彦约为第一。他最后以文华阁大学士致仕归。 曹彦约还是一位诗人,其名已收入《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在《偶作》,他教人读圣贤之书,信孔孟之说。在《赠杨伯洪》诗中:“扁舟下峡七经年,犹忆西民困备边。已病一夫空有议,误谋元帅本非贤。公朝虑蜀天常近,之子忧时火未燃。遇合却留经济用,此行应不愧登仙。”写出当时自己的情状和忧虑。而在一些迎来送往的题赠之作中,却充满了情义和友谊,如《祭刘仲明文》:“二十余年,手足弟兄。有财共用,有田共耕。”“生不同姓,居不同州”。“慰我寂寥,问我穷愁。别久不见,贻书置邮。”

满门风华

  其兄曹彦纯,字粹甫,与弟同学于朱熹,也是白鹿洞的学生,并有时名。

  其弟曹彦继,也是都昌的文化人。

  曹彦约有四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四兄弟角力并进,或从政,或从教,皆为名士。长子士况,读书刻苦,有士大夫操行。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以士行征召为官,所至政绩斐然,累官至郎中,以朝散大夫辞官归居。次子士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知书达礼,嘉定七年(1214)以孝友征辟为迪功郎,官太平县主簿。三子士衮,授丞务郎,后迁知重庆府。四子士冕,字端可,号陶斋,由幕僚仕至州郡,曾以奉议郎知德化县。(今九江县)士冕自幼聪慧,勤于书法,见识高明,得父真传,均为书坛高手,所著《法帖谱系》二卷,每条都详叙摹刻始末,订其异同工拙,以资参考。

  曹彦约之侄曹士中,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任福建泉州佥判。

  曹彦约之孙曹愚,字伯明,由廷臣荐编国史,后改知萍乡,赠朝列大夫。

  南宋都昌曹氏,是为名门望族。曹氏子弟,在曹彦约中进士后,由科举入仕途者达十多人,在都昌县是少见的。

猜你喜欢

  • 陈景融

    号菊逸,陈雷之子。

  • 张维垣

    张维垣(1827~1892),字禄兴,号星枢,清屏东长治人。中秀才后,赴苗栗头份教书;同治十年(1871)取中辛未科进士,派任浙江省遂昌县知县,后又调任北京,任考试官,钦加同知衔。辞官回台后仍居苗栗头份,光绪十二年(1886),于当地策划创建义民庙。光绪十八年(1892)卒,享寿六十六。生平作品留存不多,今依《张维垣先生閒吟诗遗稿》编校。

  • 陈人杰

    陈人杰(1218-1243),一作陈经国,字刚父,号龟峰,长乐(今福建福州)南宋词人,同时也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词人,享年仅26岁。他现存词作31首,全用《沁园春》调,这是两宋词史上罕见的用调方式。

  • 徐牧

    生卒年不详。字贯不详。德宗贞元年间登进士第。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四〇。《全唐诗》存诗1首。

  • 成廷珪

    字元常,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种竹数竿,号居竹。养母甚孝,博学,工书。

  • 窦巩

    [唐](约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间在世)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窦庠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唐肃宗宝应元年至穆宗长庆元年间在世,年六十岁。状貌魁伟。少博览,无所不通。性宏放,好谈古今。门多长者车辙。诸兄均先贵达,巩于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始举进士。袁滋镇滑州,辟为从事。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稹移镇武昌,巩为副使。平居与人言,吻动而言不发,白居易等目为嗫嚅翁。后终老于鄂渚。巩所著诗,见窦氏联珠集。

  • 卢僎

    [唐](约公元七〇八年前后在世)字不详,相州临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中宗景龙中前后在世。自闻喜尉入为学士。终吏却员外郎。馔工诗,所作今存十四首。(见《全唐诗》)

  • 陈均

    字平甫,号纯斋、云岩,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曾为太学生。为参知政事郑性之推重,资助其著述。博览群书,删繁撮要,以纲目休著《皇朝编年举要备要》、《中兴编年举要备要》,起宋太祖,迄孝宗。现仅存太祖至钦宗九朝,名《宋九朝编年备要》(亦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 周星薇

    周星薇,乌程人。同知叶绍棻室。

  • 元德明

    金忻州秀容人,号东岩。幼嗜书。布衣蔬食,处之自若。人负债不能偿,往往毁券。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饮酒赋诗以自娱。卒年四十八。有《东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