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萧燧生平

萧燧生平介绍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治所在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人。南宋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萧燧复出为官,授董州教授后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司业兼代理起居舍人、起居郎、左司谏、右谏议大夫、同知贡举、严州知州、婺州知州、国子祭酒、枢密院都承旨、代理刑部尚书、代理刑部尚书兼代理吏部尚书、侍讲、侍读‘。宋高宗赵构死后,萧燧充任永思陵按行使,授任参知政事,不久充任永思陵礼仪使,代理监修国史日历、代理知枢密院。萧燧年老请求归隐,皇上授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归乡养老。绍熙四年(1193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正肃。>>查看萧燧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怒拒奸相

  萧燧出身官宦之家,他的高祖萧固做过广西转运使,父亲萧增也曾参加过制举考试。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做文章。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萧燧考中进士,授为平江府观察推官。萧燧初入仕之时,正是奸相秦桧把持朝政的时期,萧燧任职不久,秦桧的一个亲信帮作秘密地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你必定在漕台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原因,此人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怀恨他。过后不久,萧燧接到文书调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官署的官员已经满额了,就从中换一名官员到漕台主考,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名列前茅。萧燧任官期满,应当到京城做学官,为了避开秦桧,调静江府任观察推官。不久,萧燧父亲病亡,因服父丧,卸职归乡闲居。

  出任言官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萧燧复出为官,授董州教授。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授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有轮流觐见皇帝的机会,轮到他面见皇帝的时候,他说“应当按官职选择人才,不应当因人选择官位。宋孝宗很高兴,特意作了一篇《用人论》赏赐大臣。

  淳熙二年(1175年),萧燧累积升迁为国子司业兼代理起居舍人,进为起居郎。在此之前,御史台有了空缺,朝廷言论很多倾向萧燧,但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他做了左司谏。宋孝宗曾问宰执:“昨天任命的萧燧怎么样?”龚茂良上奏:“萧燧纯朴实在不虚饰,正可以担任言官职责,听说授任的文书发下后,外面的议论都认为合适。”

  当时宋孝宗认为御史台的言官很多都不称职,萧燧上任之后首先提议要分清邪正然後才可以治理。当时宦官甘升的门客胡兴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因为有所倚仗,表现都很不好,萧燧就上奏皇帝将他们都罢免了。当时南宋正商议北伐,宋孝宗拿这问萧燧,萧燧回答说:“现在贤德和不贤混杂,风俗人情凉薄虚浮,兵力不强,资财不多,应当卧薪尝胆来求取国内大治。如果凭藉小康,萌生骄敌之心,不是臣能知道的。”宋孝宗说:“这是忠言。”于是萧燧劝宋孝宗端整法律制度,接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俸禄,不可以分给权柄。宋孝宗 都欣然接受。并提升萧燧为右谏议大夫,萧燧依制入朝谢恩,宋孝宗说:“你议论鲠直深切,不求名望声誉,纠察举发奸邪,不顾及为仇结怨。”

  淳熙五年(1178年),萧燧任同知贡举。当时有圣旨下到江东、江西、湖南、湖北的帅府,让他们招募军队,萧燧进言:“各帅府招募来的多数是市井少年,都是贪图犒劳恩赏才来应募的,各地还往往捕捉农民来充数,抓平民来充军。请求严厉告诫各州、郡,杜绝这些事,希望能得到强壮兵力,以便用来作战。”宋孝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弹劾军帅

  夔州路帅守李景孠贪婪暴虐,但参知政事赵雄庇护他,御史谢廓然不敢议论弹劾,萧燧就独自上奏请求罢免他。赵雄果然营救李景孠,又命令官复原职。萧燧就第二次上奏,连带涉及赵雄。赵雄秘密上奏萧燧是错听了李景孠仇人的话,还下令临安府逮捕了状告李景孠的恭州士人钟京等人,关在狱里,判了罪,李景孠仍官复旧职。萧燧就弹劾自己,宋孝宗下诏说他是听了传闻而不允许,最终仍极力请求离职。改为刑部侍郎,不去上任,坚决请求外任。出朝为严州知州。吏部尚书郑丙、侍郎李椿上疏挽留他,宋孝宗不久也后悔。

  出治地方

  严州地窄财缺,萧燧刚到那里,官府的存钱不满三千,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积蓄到了十五万,用这些富余的钱补上往年拖欠的,各县也都宽裕了。在这以前,宣和二年十月(1120年10月)方腊曾在这一带起兵反宋,到淳熙七年(1180年)正好是一甲子六十年,受轮回迷信影响,人人忧虑恐惧。恰巧遂安县县令减少地方土兵的薪饷,引得士兵吵吵嚷嚷。萧燧急忙改变命令,而且叫来土兵的头领告诫他们,都敬畏服帖。城里的流氓少年成群滋扰集市,萧燧秘密记下姓名,把他们都刺字充军,人民得以安居。宋孝宗当时正在吝惜职名,没有功劳的不授给,但下诏因萧燧治理地方有成绩,授为敷文阁待制,移为婺州知州。父老拦路,几乎无法成行,送出州境的人数以千计。

  婺州和严州相邻,人民熟知条令教化,不费力而达到治理。当年严州遇到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拨糓米到严州,萧燧说:“东路西路本不是一路,不应当给,但怎么忍心对于以前治理过的地方不管呢?”为此到朝廷请求,打开太仓的米赈济严州百姓。

  重回京城

  淳熙八年(1181年),萧燧被召回朝,他向皇帝进言:“江、浙连年水旱灾,希望下诏征求意见,再命令各部门通融收取郡县的赋税,不要只是督责逼迫。”孝宗准奏,还授为他吏部右选侍郎,不久兼国子祭酒。

  淳熙九年(1182年),萧燧出任枢密院都承旨。按惯例,承旨一般由知阁门官兼任,但他们有的倚仗宠爱揽权,孝宗想重新任用儒臣此职,所以任命萧燧以龙图阁待制兼任都承旨。萧燧进言:“行贿求官的风气没有消灭,群臣大多迎合献媚,强求声誉,应当细察他们的虚实。”皇上称好。授他为代理刑部尚书,金朝派使臣来,萧燧奉命充任金朝使臣的馆伴。

  淳熙十年(1183年),萧燧兼任代理吏部尚书。上奏谈论广西各郡百姓身丁钱的弊端,请求减免。不久,兼侍讲,升侍读。又进言:“命令不可以变来变去,宪法章程不可以改来改去。初次任官不允许施恩免考,现在有的就直接命令注册授官了。已经免去了羡余的数目,现在反而把出剩当成名目。各路登记的死刑,负责官吏应当亲自审问,如果死刑囚犯的人数很多,应当按汉代制度开列首要和末尾的报告皇帝知道。”他上奏的事情很多都施行了。庆典时的施恩,丁钱的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

  晚年生活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宋高宗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宫的德寿殿,时年八十一岁,宋孝宗为其建永思陵,萧燧充任永思陵按行使,授任参知政事,不久充任永思陵礼仪使,代理监修国史日历。

  淳熙十六年(1189年),代理知枢密院,萧燧以已到退休年龄为由请求归隐,皇上挽留他,不同意,授为资政殿学士,让他做地方官。萧燧又请求退休,就任命他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绍熙四年(1193年),萧燧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正肃。

猜你喜欢

  • 曹经

    曹经,宋朝人,字清甫,休宁人。幼颖悟,八岁能通诵五经,咸淳戊戌殿试丙科,授迪功郎,昌化县主簿,博学知名,撰《文献通考》。

  • 周永铨

    字升逸,浙江钱塘人,苏州籍。诸生。著有《东冈诗钞》。○升逸修己自好如处子,然及发言为诗,逸情云上,直欲希风开、宝以仰窥汉京,友生中不易才也。五十馀不肯见人,惟家方舟与余过之,谈谐不倦。予通籍归里后,并不能一见矣。时或议其为僻、疑其为矫,余益重其为人。

  • 郑丰

    西晋沛国人,字曼季。郑胄子。有文学操行。与陆云善。司空张华辟,未就而卒。

  • 傅山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合与作品中反复强调、自陈:“老夫学老庄者也”、“我本徒蒙庄”、“吾师庄先生”、“吾漆园家学”。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他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

  • 白纯素

    白纯素(一三七五——一四二二),字尚质。乐昌人。明成祖永乐三年(一四零五)举人,历官至南京大理寺评事。民国《乐昌县志》卷二三有传。

  • 张正见

    南朝陈清河东武城人,字见赜。好学有清才。梁武帝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左常侍。元帝立,迁彭泽令。入陈,累迁通直散骑侍郎。宣帝太建中卒,年四十九。善五言诗。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 郑绍

    生卒年不详。思宗之子。郡望荥阳(今属河南)。玄宗天宝初任武进尉,后改仕金乡丞。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国秀集》目录。芮挺章选诗1首入《国秀集》。《全唐诗》存诗1首。

  • 沈君攸

    沈君攸,一作沈君游,吴兴(今属浙江)人。后梁时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善文辞,尤工诗。今存五、七、杂言诗计十首,长于写景,音律和谐。其《采莲曲》、《赋得临水》、《同陆廷尉惊早蝉》诗已逼似唐人五律;《薄暮动弦歌》、《桂楫泛河中》更露七言排律端倪。原有文集十三卷,已佚。

  • 袁恕己

    袁恕己(?-706年),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唐朝宰相。袁恕己早年曾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马,后与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暐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中书令。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南阳郡王。706年(神龙二年),武三思以五王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王流放边疆。袁恕己被流放环州,后被周利贞虐杀。唐睿宗继位后,赐谥贞烈。

  • 颜棫

    颜棫(1154-1206),南宋大臣,字叔坚,福建永春人。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首荐于乡,入太学。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上舍两优,释为温州判官,除国子正,与吴猎、项安世齐名,时号“三隽”。由二馆兼两宫舍人。出知池州,以治理才干闻。提举江东常平,赈灾救荒有政绩,召还为宋正少卿,俄迁中书舍人兼直翰林。年五十二卒。颜棫少时受学于傅伯寿,既而师生对掌内制,一时荣之。所著有《礼记解》、《内外制奏议》、《诗文》四十卷。颜棫以文学名世,惟晚节阿谀韩侂胄,草制褒许过当,为士论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