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徐防生平

徐防生平介绍

徐防,字谒卿,后汉沛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祖父宣,为讲学大夫,以《易》教授王莽。父宪,亦传宣业。防少习父祖学,永平中,举孝廉,除为郎。防体貌矜严,占对可观,显宗异之,特补尚书郎。职典枢机,周密畏慎,奉事二帝,未尝有过。和帝时,稍迁司隶校尉,出为魏郡太守。永元十年,迁少府、大司农。防勤晓政事,所在有迹。十四年,拜司空(同御史大夫)。>>查看徐防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勤勉为政

  徐防出生在书香世家。徐防的祖父徐宣,做过讲学大夫,做过王莽的老师,曾教授王莽学习易经。王莽时期设置了六经祭酒这样的官职,其地位相当于上卿,徐宣这一讲学大夫,也就相当于祭酒一职。徐防的父亲徐宪,继承了祖父的学业,依然从事讲授易经。徐防很小的时候,就受到祖父、父亲的熏陶,跟爷爷和父亲学习易经,具有熟练、扎实的易经之功。

  永平年中,徐防通过举孝廉,而成为一名郎官。《汉书》说徐防“体貌矜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气质。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的汉明帝刘庄看见他气质非凡,十分欣赏,立即升他为尚书郎,掌管机要。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防体貌矜严,占对可观,显宗异之。

  徐防这个人做事小心谨慎,侍奉皇帝毕恭毕敬。汉和帝永元初,徐防迁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在京百官的各种不法行为。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称“三独坐”。

  后来,徐防出任魏郡太守。按照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要负责王府事务;相就是郡太守,主要负责各类政务。

  永元十年,徐防先后迁任少府、大司农,掌管钱谷之事。

  永元十四年,徐防被拜为司空。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制度,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三公分别为太尉、司徒、司空。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三公的地位仅次于上公。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主要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司空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徐防职典枢机,周密畏慎,奉事二帝,未尝有过。徐防勤晓政事,所在有夡。

  上书纠弊

  邓太后当政时,学者比较懈怠。徐防与樊准一起陈述勤勉学习的好处,又上言说现在的文官多数都没什么学识,于是邓太后下诏公卿精选官员,三署里有能精通经术的人,都得到了推举。

  永元十四年,徐防被拜为司空。徐防在司空任上,做了件大事情。东汉初期,朝廷针对当时太学官定五经博士十四家(《易经》四家、《尚书》和《诗经》各三家、《春秋》和《礼记》各二家),并于太学设甲、乙两科,以培养郎官和太子舍人。然而到东汉中期,太学传授弟子时,随心所欲解释经典,不遵官定学说。每当考试时,都各抒所见,争论不休,互相指责。以遵官定学说为非义,以穿凿附会为得理,大大违反了太学本旨。刚刚担任司空的徐防建议,应对考试的科目和候选人的等级制度做一些改变。他迫切地希望五经的文字意义能得到清楚的说明,同时惋惜某些博士们过于偏爱发挥自己的解释,而损害了传统的解释。他认为今后应该更多地注意解释典籍的文字意义,鉴别候选人应该以解释字义为准;那些不遵循公认的大师的已被接受的解释的人或前后矛盾的人不准入选。徐防上书建议太学博士传授学业以及甲、乙科考试必须以官定学说为准。考试时,出五十道题,书于竹简,令弟子随意抽简答题,以答题多者为“上第”,答题引经据典明晰者为“高说”,答题如与官定学说有抵牾,妄生异说者即判为错误。汉和帝见书,即批转各公卿,按徐防所说照办。徐防上书统一了太学传授学业必须以官定学习内容为基础,革除了太学多年来的“异说纷争”,维护了汉王朝的统治秩序。徐防也因此而声名大振,事迹载入《后汉书》。

  尊立安帝

  汉延平元年(106)八月初六,汉殇帝刘隆不幸早夭。邓太后与邓骘决定迎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陡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在确立新皇帝这一点上,徐防是立场坚定地站在邓太后一边的。商议好应变之策后,趁夜便让邓骘亲自持节驱车,用已封王的皇子才能坐的青盖车将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秘密接进了宫中。徐防按照程序将皇帝玺绶奉送到刘祜手里,宣布由这位清河王子登上皇帝宝座,邓太后仍临朝摄政。这一年,刘祜刚满13岁。是为东汉安帝。徐防以尊立汉安帝有功,封为龙乡侯,食邑1100户。

  按照儒家“嫡长制”的继承法则,刘胜是当然的小皇帝。徐防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拥立刘胜,而是同意并支持邓太后,有他合理的考虑。首先,皇子刘胜是有缺陷的,他从娘胎里就带来了毛病,而且还是“痼疾”。这个“痼疾”有可能影响他担任皇帝期间的所作所为,不利于国家。其次,刘祜是经过精心调教的。对刘祜的培育邓太后做了用心的安排。另外,徐防还是十分看中邓太后的能力的。邓绥是勤政爱民的,她的忧国忧民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绝大多数的的男性君主。

  因灾辞职

  永初元年,西羌叛汉,切断了陇道,郡国十八处地震,四十一处雨水,二十八处大风雨雹。边疆未靖,腹地多灾,徐防认为自己没有辅助皇帝治理好国家,就自动辞去官职。因灾变而去职,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开先河的。(“其年以灾异寇贼策免,就国。凡三公以灾异策免,始自防也。”)东观记曰:“郡国被水灾,比州湮没,死者以千数。灾异数降。西羌反畔,杀略人吏。京师淫雨,蟊贼伤稼穑。防比上书自陈过咎,遂策免。”

  三公以灾异免职的,据史书称是从汉安帝朝太尉徐防开始的。往后,这个以灾异免三公的惯例,又成了政治斗争中打击排斥异己的借口。

猜你喜欢

  •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 郑兰孙

    郑兰孙,字娱清,钱唐人。扬州府经历仁和徐鸿谟室,琪母。

  • 宗夬

    (456—504)南朝梁南阳涅阳人,字明扬。宗炳孙。勤学有才干。初仕齐,为临川王骠骑行参军。入竟陵王萧子良西邸。齐武帝永明中,与魏和亲,奉命接魏使。齐郁林王时,为都官尚书。见王失德,颇自疏,后王被杀,宠旧多罹其祸,夬与傅昭独以清正免。入梁,历位太子右卫率、五兵尚书,参掌大选。

  • 张守让

    张守让,字斯礼,一字懋功。守谦弟。南海人。明穆宗隆庆四年(一五七〇)举人。任福建永安知县。寻升思仁副使,官终贵州贵宁道。以劳瘁死任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四、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一有传。

  • 陈良翰

    (1108-1172),字邦彦又字士楚,号塘南。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历任会稽主簿、慈溪知县、瑞安知县、衢州教授、检法官、监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谏,建宁知府、福建转运副使、提点江东刑狱、提点浙西刑狱,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讲等。与福建莆田人平江令黄彻磋商诗赋,相知甚善,荣禄大夫、副都统黄府之岳父也。所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卒赠大中大夫,光宗即位后赐谥号为“献肃”,寿六十有五。入祀乡贤祠。有极介绍其的文献《宋史·陈良翰传》。

  •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 唐婉

    唐琬(1128~1156),又名婉,字蕙仙,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与唐琬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陆游十九岁(绍兴十四年)与唐琬结合。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遂命陆游休了唐琬。公元1151年(绍兴二十一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词。1156年,唐琬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阕《钗头凤·世情薄》。同年秋,便抑郁而终。

  • 彭年

    (1505—1567)苏州府长洲人,字孔嘉,号隆池山樵。好学工书,有文名。与文徵明友善。家贫嗜酒,然除文字交外,不受升粟之馈,卒以贫困终。有《隆池山樵集》。

  • 邹赛贞

    太平府当涂人,号士斋。国子监丞濮某妻。博学能诗,时称“女士”。有《未斋集》。

  • 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