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罗绍威生平

罗绍威生平介绍

罗绍威(《旧唐书》作罗威,877年-910年),字端已,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唐末五代军阀,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888年,罗绍威被任命为魏博节度副使。898年,继任节度使。后升为检校太傅、兼侍中、长沙郡王。904年,罗绍威因营建洛阳太庙有功,加检校太尉、进封邺王。905年,罗绍威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援助下,诛杀魏博牙兵,根除了延续二百年的牙兵之患。但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只得依附朱温。后梁建立后,罗绍威被加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深受梁太祖朱温信任。910年,罗绍威病逝,年仅三十四岁,在镇十七年。追赠尚书令,谥号贞庄。>>查看罗绍威的诗词古文

生平

节度魏博

  888年(文德元年),魏博镇牙兵作乱,杀死节度使乐彦祯与继任留后赵文建,推立罗弘信为留后。不久,唐昭宗继位,任命罗弘信为魏博节度使,并任命其子罗绍威为节度副使、加左散骑常侍。此后十年中,朝廷不断的为罗绍威加官进爵。

  898年(光化元年),罗弘信病逝,魏博军共推罗绍威为留后。唐昭宗得知后,正式任命罗绍威为魏博节度使。899年(光化二年),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兴兵十万攻打魏博,屠灭贝州(今邢台市清河县)后,进兵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罗绍威不敌,遣使向宣武节度使朱温求救。朱温派大将葛从周前往救援,在内黄击败幽州军。随后,葛从周又与魏博军一起攻打沧州,夺取德州,于老鸦堤再次击败幽州军。同年,罗绍威又被加为同平章事。
903年(天复三年),罗绍威升为检校太傅、兼侍中、长沙郡王。

  904年(天祐元年),唐昭宗迁都洛阳,命各藩镇修治宫殿。罗绍威因营建太庙有功,加检校太尉、守侍中,进封邺王,赐号“忠勤宣力致理功臣”。

夷灭牙兵

  魏博牙兵从首任节度使田承嗣时兴起,到罗绍威时已经二百年,势力庞大,骄横无比,强取豪夺,违犯法令,官员不能制止。牙兵还经常发动兵变,驱逐、杀死节度使。史宪诚、何全皞、韩君雄、乐彦祯等人都是由牙兵推立的。罗绍威苦于牙军以往形成的弊病,虽以财货收买姑息迁就,但内心仍旧非常不满。

  905年(天祐二年),魏博牙将李公佺预谋叛乱,被罗绍威察觉。李公佺焚毁府舍,大肆剽掠之后,逃往沧州。

  李公佺之乱后,罗绍威更加忧惧,派亲信杨利言向朱温求助,密谋诛除牙军。

  朱温于是派李思安会合魏博军一起攻打沧州。此时,朱温的女儿(罗绍威的儿媳)病逝,朱温便派长直军校马嗣勋挑选一千精兵暗藏兵器,以“助葬”的名义进入魏州。

  906年(天祐三年)正月五日,朱温率兵渡河,自称要到沧州督战,但引起魏博牙兵的怀疑。十六日,罗绍威率家奴数百与马嗣勋一起攻击牙兵。当时留在城中的牙兵一夜之间全部被杀光。次日,朱温到达魏州。

  当时攻打沧州的两万魏博军,闻听城中巨变,拥立大将史仁遇退保高唐。一时之间,魏博六州,尽皆反叛。朱温历时半年,方才将叛乱一一平定。

  牙兵之患虽然被根除,但魏博实力也被大大削弱,罗绍威从此只能依附朱温,心里非常后悔。

依附后梁

  同年九月,朱温再次攻打沧州,屯兵于长芦,命罗绍威负责数十万梁兵的补给,魏博实力更加衰弱。

  907年(天祐四年),幽州刘守光联同河东军一起攻破潞州,朱温只得从长芦回军。路过魏州时,朱温旧病复发,留在魏州养病。罗绍威害怕朱温吞并自己,趁机对朱温道:“如今天下都跟梁国为敌,是因为唐朝还在。唐朝也该灭亡了,您还是趁早取代它吧。”朱温大喜,返回京师准备篡位。不久,朱温称帝,改元开平,任命罗绍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并赐“扶天启运竭节功臣”称号。

  朱温称帝后,定洛阳为西都。罗绍威奉命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奢华异常。朱温大喜,赐其宝带、名马。

  同年,刘守光囚禁父亲刘仁恭,与其兄刘守文关系破裂。刘守文在罗绍威的书信劝说下,以沧州之地投降朱温。朱温大喜道:“我多次攻打都不能破城,如今罗绍威一封书信,胜过我十万兵马。”不久,朱温又加罗绍威为守太师、兼中书令,食邑万户。

英年早逝

  909年(开平三年),罗绍威认为魏博长年没有用兵,愿意在安阳淇门伐木造船,并沿黄河每年运粮百万石供应京城。朱温便派部将程厚、卢凝监督造船之事。

  不久,罗绍威得风痹病,上表道:“魏博从前是大镇,多受外敌侵扰,请您派一个有功大臣镇守。我愿意告老还乡。”朱温对罗绍威的使者道:“你赶快回去,告诉邺王,一定要养好身体。如果他有什么意外,我一定会保他子孙世代富贵。我如今虽命罗周翰管理府事,还是希望他赶快病愈。”

  910年(开平四年),罗绍威病逝,年仅三十四岁。朱温得知后,辍朝三天,追赠其为尚书令,谥号贞壮。

轶事典故

铸成大错

  唐朝末年,魏博牙军势力庞大,骄横无比,经常发动兵变,驱逐、杀死节度使。罗绍威担任节度使时,牙军李公佺作乱。罗绍威派亲信臧延范向宣武节度使朱温求救。朱温趁女儿办丧事之机,派七万人马诛杀八千魏博牙军。这使整个魏博的军队都恐惧起来,许多人起来反叛。一直到了第二年,散据在魏博各地的反叛势力才得以平息。

  朱温的军队在魏博半年,罗绍威供给的钱财上亿,杀了牛羊近七十万,粮草无数,他们离开时,又送给钱百万。虽然罗绍威借助朱温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但魏博从此衰弱。罗绍威非常后悔,对人道:“把魏博六州四十三县的铁聚集起来,也铸不成这么大的错!”

叔事罗隐

  大诗人罗隐到魏州见罗绍威时,写了一封书信,自叙家世,称罗绍威是自己的侄子。邺王府官吏都非常生气,道:“罗隐一介布衣,竟敢视大王为侄子,实在无礼。”罗绍威却道:“罗隐名满天下,素来瞧不起王公贵族,现在他能到我这里,让我做他的侄子,这是我的荣幸。”于是,罗绍威为罗隐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亲自出城迎接,对他十分恭敬。等到罗隐要走时,罗绍威又写信给吴越王钱镠,称他是自己的叔父。

碾驴鞍判

  有一次,一人在官府门前街道当中为驴整鞍,恰巧一辆牛车驶来,把放在地上的驴鞍碾坏了,这人火冒三丈,出手就殴打赶牛车的人。告到官府后,罗绍威没有采取官府办案的一般程序,而是提笔用诗文作判决:“邺城大道甚宽,何故驾车碾鞍?领鞴驴汉子科决,待驾车汉子喜欢!”大家都认为这判决用词诙谐,但道理讲得恳切、恰当。

家庭成员

先世

  高祖:罗祖秀,魏州军校。

  曾祖:罗珍,魏州军校。

  祖父:罗让,魏州军校。

  父亲:罗弘信,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临清王。

子女

  长子:罗廷规,官至司农卿,娶安阳公主,又娶金华公主。

  次子:罗周翰,继任魏博节度使,后改任宣义军节度使,娶寿春公主。

  三子:罗周敬,历任宣义军节度使、忠武军节度使、秘书监、光禄卿,娶晋安公主。后唐时,又任匡国军节度使。

  四子:罗周允,曾任保大军行军司马。

猜你喜欢

  • 智威

    (?—680)唐僧。处州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年十八出家,投天台山国清寺章安为师。受具足戒。高宗上元元年,居轩辕炼丹山法华寺传教,号“法华尊者”。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以法传慧威,时称智威为大威,慧威为小威。富有辞藻,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为天台宗六祖。

  • 胡助

    元婺州东阳人,字古愚,一字履信。好读书,有文采。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录。荐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卒。有《纯白斋类稿》。

  • 熊朋来

    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登进士第,入元仕为教授。

  • 刘家谋

    刘家谋(1813~1853年),字仲为、苞川,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府署。

  • 魏杞

    魏杞(1121—1184)南宋官员。字南夫,一字道弼,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十二年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

  • 明克让

    平原鬲人,字弘道。少好学,博览书史,三礼尤所精研,龟策历象感得其妙。仕梁及北周,为露门学士。与太史官属正定新历。累迁司调大夫。入隋,拜太子率更令。太子以师道处之,恩遇甚厚。奉诏与牛弘修礼议乐,当朝典故,多所裁正。文帝开皇十四年以疾去官。卒年七十。有《孝经义疏》、《古今帝代记》、《续名僧记》等。

  • 曾贯

    曾贯,字守贤。海南人。明世宗嘉靖四年(一五二五)举人。官知州。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三。

  • 齐之鸾

    齐之鸾,男,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县城人,明朝有名的直臣,事迹入选明史,为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据传齐之鸾先祖本明代开国功臣凤阳徐达之后,明太祖逼死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避祸南迁,更姓为齐。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就是齐之鸾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明正德六年(1511年)29岁时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依据《蓉川公年谱》和《复姓疏》,齐之鸾先世尝居凤阳,元末迁居桐城,明初占籍县市乡,一百多年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正月初八日(公元1483年),家族第六世齐之鸾出生于安徽桐城县城太平坊之旧第。(据周京《蓉川先生小传》)

  • 储昌祚

    储昌祚(1559年-1630年)字肩宇,南直隶宜兴人。晚明官员。储昌祚为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甲进士。历任鄱阳、浦城知县,政绩卓著,离任后,在两县均入祀名宦祠。升任重庆兵备佥事,致仕归里。储昌祚为官清廉,不赞同以“清流”自居的东林党人,认为他们“非学而聚徒标榜,伐异党同”,不符合其心中士大夫的标准。弟储显祚亦为进士,官至湖南按察使。清光绪《重刊宜兴县旧志》二人皆有传。

  • 郑际唐

    郑际唐,字大章,号云门,侯官人。乾隆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有《传砚斋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