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Kuǎi

蒯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于蒯,世称蒯得,其后世子孙遂以邑名为姓。二是以国名为姓,商代时有蒯国(今河南洛阳西),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蒯姓。三是以祖名之字为姓氏。春秋时期,卫庄公名叫蒯聩,后为晋军所杀,其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姓。

蒯姓早期活动于河南西部与北部,汉唐之间向河北、山东、湖北扩展,并以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安徽、江苏、浙江等东南地区也有蒯姓分布。如今蒯姓虽然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

蒯姓历史人物有蒯通,汉代谋臣,能言善谋。当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他以口才好和计谋高闻名天下。善于出谋划策,淮阴侯韩信用其计而定齐地。蒯越,西汉初名臣蒯通后人。聪明能干,足智多谋。何进听闻其名,招为从属。后归刘表,蒯越献安抚荆楚之策,辅佐刘表建成大业。蒯越亦曾劝刘表依附于曹操,却不被采纳。刘表死后,次子刘琮嗣位,蒯越等再次劝其降曹操。曹操平荆州,蒯越随刘琮降归,为光禄勋,封列侯。曹操曾云:“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蒯鳌,北宋宣城人,才思敏捷,善写文章。南唐文体靡丽,蒯鳌之作却不事华藻,追求理趣,使南唐文风为之一振。

蒯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五位。


【源】①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蒯(故城在今河南洛阳西南蒯乡),因以为氏(17)。一说,晋大夫蒯得之后见《风俗通》(1,6,7,17,21)。②系自姬姓。春秋时卫灵公子之子蒯聩,一作蒉聩,其后有蒯氏(62)。 【变】亦作蒯,(17)。 【它】《姓觿》引《地谱》谓商有蒯国;《穆天子传》有蒯伯綮(17),均误,此处蒯实为䣙字之误。参见䣙(Péi)氏。 【望】襄阳(17,60,418)。 【布】上海嘉定(351)、广西柳江(376)、山东新泰(359)、台湾(68,261)、安徽淮南(362)、霍邱、江苏建湖、河南驻马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人】蒯通,汉时范阳人,本名彻,楚、汉时说客(21,6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之松江,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安徽之贵池、泾县,江西之宜丰,四川之长寿、郫县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 “ 《风俗通》: 晋大夫蒯得之后。又有蒉氏。同音。”蒯,春秋晋邑,以邑为氏。《古今姓氏辨证》亦载: “蒯,盖以食邑为氏,河南县 (汉置县。今河南洛阳市西南) 西南蒯乡是也。” 望出襄阳。

春秋时晋有蒯得,卫有蒯聩; 汉代有蒯彻; 唐代有蒯廉;宋代有蒯谔,又有蒯恩,淮陵太守; 明代有蒯祥,吴县人。

猜你喜欢

  • 臨侯

    读音:Línhóu【源】 春秋时晋大夫赵稷食采于临邑,其后有临侯氏,当以国为氏(63)。【人】 临侯望博,见《奇姓通》(20,63)。

  • 读音:Kāng【综】源出不详。台湾彰化、南投、台南、台东(64)、台北、台中、云林(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灵石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fén【源】 楚之国姓。春秋时楚王蚡冒之后有蚡氏(60,62)。【变】 亦作蚠(60)。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楚之同姓。蚡冒之后。字亦作 ‘蚠’。《说苑》: ‘楚有蚠

  • 读音:Kòng《姓氏词典》 引 《新元史》 收载。“元有控库世。”未详其源。

  • 姆魯特

    读音:Mǔlǔtè【源】 鄂温克族姓。属索伦部讷莫尔千部落(192)。

  • 读音:Sōu【源】 尧时有掌廋大夫,以官命氏,见《元和姓纂》(60)。②周时有司廋廪之官(《周礼》夏官之属)(15,63),以官为氏,见《庚子山集》(60)。【望】 颍川、新野(60)。【布】 湖南湘

  • 井母

    读音:Jǐngmǔ【综】 彝族姓。汉姓为丰,四川德昌有此姓(333)。

  • 西閭

    读音:Xīlǘ【源】 见《姓苑》(15,21)。居于邑之西闾者以为氏(60,62)。【人】 西闾过,见《说苑》(7,12,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 “居于

  • 读音:Què【源】 晋、魏时三城胡酋之姓,见《魏书》(60,62)。【布】 四川安县有此姓(322)。【人】 鹊子相,北魏始光年间胡酋(242)。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 《姓氏考略》亦收

  • 读音:Guǒ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芮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