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ǒu

【源】 ①黄帝之子,得姓者14人,其一为苟,见《国语》(6,7,9,12,17)。②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60,62)。③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以邑为氏,见《路史》(17)。④春秋时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族而称苟氏(11,21)。⑤苟,草名,有此草长之处多为丰饶之地,居者遂以苟为氏(11,12,60)。然有人认为此乃无据之俗说(26)。⑥北魏时改代北若干氏为苟氏,见《魏书·官氏志》(7,12,17,60,70)。此为氐人之姓(242)。⑦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句氏加草为苟氏(11,60)。⑧后晋高祖名石敬瑭,姓敬者为避名讳,析敬为苟、文二姓,见《齐东野语》(17,21,60)。⑨羌族哭吾己氏(房名),汉姓为苟(194)。⑩畬(244)、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河南、河内、西河(17,21,60,418),山西(261)。【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四川、山东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苟姓人口75%。【人】苟变,春秋时卫人(21)。苟晞,晋时河内山阳人,累官阳平太守,拜尚书右丞(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布尔津,河南之卢氏,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畲族、羌族、仡佬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国语》 云: “黄帝之后有苟实、苟参。” 或以名字为氏,为苟氏之先 (按:或谓苟参为汉人,可能与 “黄帝之后” 同名字)。②《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舜后亦有苟氏。” 则此当系出妫姓。③郑樵又云: “或言以河内多苟杞,因以为氏。”《姓氏考略》 亦注: “苟,草名,河内多杞,所居饶之,因以为氏。” ④郑樵又云: “ (后魏)若干氏改为苟氏。”⑤ 《姓氏考略》注云: “句氏避宋高宗讳,加艹为苟。”⑥《姓氏考略》据《齐东野语》注云:“后晋高祖名敬塘,析敬字为文氏、苟氏。望出河南、河内、河西。” ⑦或出自羌族“哭吾已” 氏“哭吾已”本房名,或以代姓。羌语 “哭” 乃汉意之“”,或据其汉意谐狗音而以 “”为单姓。⑧畲族之苟,或谓槃瓠之后。谢肇淛 《五杂俎》 载: “吾闽山中有一种畲人……相传槃瓠种也,有苟、雷、兰等五姓。”

汉代有苟谏,上党太守; 晋代有苟晞; 宋人有苟师颜、苟铎,并滁州人; 又有苟毅,易州人; 又有苟全,夔州人; 元代有苟宗道,保定人,名儒。

猜你喜欢

  • 读音:dǐ【源】 ①邸,县名,当以县名为氏(60,62)。②汉时西域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60)。【变】 亦作䣌(17)。【望】 河西、中山(12,17,21,418)。【布】 分布

  • 額吉克德特

    读音:jíkèdétè【综】 清正红旗蒙古马甲布章阿之妻为额吉克德特氏(260)。

  • 读音:Liǎn【源】 羌人姓,见《姓苑》(17,21,60)。【变】 一作〔歛〕(15,17,418)。【望】 南安(17,418)。【人】 敛歧,东晋末后秦南安人,右部帅(241)。罕见姓氏。《郑通

  • 读音:shā陕西高陵有此姓。(见《姓氏考略》)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注云:“音‘沙’。陕西高陵有此姓。”

  • 長魚

    读音:Chángyú【源】 春秋时晋大夫食邑(即修鱼,故城在今河南原武东修武亭),后以为氏,见《路史》(17)。一说,长鱼即修鱼,嬴姓秦公族之后(60)。【人】 长鱼矫,春秋时晋厉公嬖人(7,21)。

  • 穿

    读音:chuān【源】 春秋时楚公族有穿氏,见《路史》(17,62)。系穿封氏所改(62,63)。亦见《姓苑》(15,24)。【布】 大陆有此姓(91)。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

  • 祖佳

    读音:Zǔjiā【综】 清正黄旗满洲库使德升之妻为祖佳氏(260)。

  • 侯吕

    读音:Hóulǚ【综】 《北史·冯子琮传》有右卫大将军侯吕芬(27)。侯吕氏当系侯吕陵氏之省字。

  • 读音:mǐ【源】 弭,地名(故城在今河南密县),以地为氏,见《三辅决录》(60,62)。【望】 新山(17),新丰(12,21,60,418)。【布】 北京、辽宁沈阳(91)、陕西(92)、台湾台北、

  • 你出古惕

    读音:Nìchūgǔtì/Nicugut【综】 蒙古族姓。源出蒙古你出古惕·巴阿林部,见《蒙古秘史》。内蒙古巴林右旗有此姓(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