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í

籍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春秋晋国大夫荀林父的一孙子负责管理晋国典籍,其后代中有用籍作为姓氏者。二是春秋卫国有籍圃、齐国有籍丘,居住地人有以籍为氏者。

籍姓历史人物有籍淡,春秋时晋国大夫。相传一次出使东周,周王问籍淡晋国准备贡什么东西,籍答说晋国从未受过王室赏赐,何来贡物?周王列举王室赐晋国器物的旧典,责问籍谈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这是“数典忘祖”典故的由来。

籍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七十五位。


【源】 ①春秋时晋大夫荀林父之孙伯黡,为伯氏,司晋之典籍,其后以官为氏(7,11,12,17,60)。②汉时上邽有籍水(在今甘肃天水西南),卫地有籍圃(60,62)。又,周置籍县,故治在今四川仁寿西北。或以水为氏,或以地为氏。【变】 ①一作藉(17)。②晋大夫籍谈之后,至汉时裔孙籍环,因避项羽名改为席氏,见《尚友录》(63)。【望】 广平(17,418)。【布】 江苏武进(314)、台湾(68,261)、河北任邱、山西代县、辽宁大洼、阜新、安徽淮南、北京等地有此姓。【人】 籍秦,晋上军司马(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阜平,山东之平邑,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广东之高要、吴川等地均有。汉族、满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出于伯氏。晋大夫荀林父为中行伯,孙伯黡以王父字为伯氏。司晋之典籍,故亦谓之籍氏。”此以官为氏。② 《姓氏考略》注云: “上邽有籍水; 卫地有籍圃。或以地为氏。” 望出广平。

汉代有籍武、籍少公; 明代有籍贯,茶陵知州;又有籍一科,嘉靖举人,任知县。

猜你喜欢

  • 方累

    读音:Fāngléi《中国姓氏大全》 据 《中国姓氏集》 收载。其注云: “一说即方雷氏。” 或作“方纍” 氏。

  • 读音:Xué【源】 见《姓苑》(6,7,9,12,15)。出自学校官者之后(60,63)。【望】东鲁(17,418),东吴(261)。【布】安徽淮南(362)、河北卢龙(289)、江苏武进(314)、

  • 三飯

    读音:Sānfàn【源】 以官名为氏(60)。战国时蔡国之臣三饭缭之后(1,7,12)。楚臣三饭干(7)、秦臣三饭缺(6,7)之后皆为三饭氏。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三

  • 巴哩

    读音:Bālī【源】 ①西夏人姓(24)。疑系西夏党项族把利氏之异译。亦作〔把里〕(13)、〔芭里〕(13,57,240) 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科尔沁(23,63)。清驻防察哈尔正黄旗、吉林正蓝旗、齐

  • 樂尹

    读音:Yuèyǐn【源】 楚昭王以钟建为乐尹,后因氏(6,12,15,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本为职官名,郑樵称: “楚昭王以鐘(钟)建为乐尹。”后以官为氏。

  • 祿失畢

    读音:Lùshībì历史上西突厥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唐书》注云: “西突厥五姓之一。”未详其他。

  • 追舒

    读音:Zhuīshū【源】 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子南,字追舒,以字为氏(441)。

  • 侯史

    读音:hóu shǐ【源】 春秋时晋国董狐世为晋侯之史官,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6,7,12,60)。【人】 侯史光,晋时东莱掖人,初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封关中侯,后拜散骑常侍,转城门校尉,进爵临

  • 读音:shòu【源】 见《姓苑》(15,21)。人姓之受为承受之受,字作受不作��,而音特异(26)。【望】 河内,见《姓苑》(15),历阳(17)。罕见姓氏。《续通志·氏

  • 奇徹勒岱

    读音:Qíchèlèdài元代“色目人”姓氏,为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赤乞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