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
【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又,《李慈铭孟学斋日记》:六月二十六日,入署销假,见倭中丞,皂侍郎(63)。浙江余姚有此姓(389)。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浙江之余姚、山西之阳泉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 亦收载; 《姓氏词典》 引 《明史》 亦收,未详其源。
“明代有皂旗张”,此从 《姓氏词典》,疑此非真实姓名,似为绰号: 本姓张,因常执 (制) 皂旗(按: 即黑旗),故人号皂旗张,犹后世之 “葡萄常”、“风筝哈”、“馄饨侯” 等,姑收录以备考。
【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又,《李慈铭孟学斋日记》:六月二十六日,入署销假,见倭中丞,皂侍郎(63)。浙江余姚有此姓(389)。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浙江之余姚、山西之阳泉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 亦收载; 《姓氏词典》 引 《明史》 亦收,未详其源。
“明代有皂旗张”,此从 《姓氏词典》,疑此非真实姓名,似为绰号: 本姓张,因常执 (制) 皂旗(按: 即黑旗),故人号皂旗张,犹后世之 “葡萄常”、“风筝哈”、“馄饨侯” 等,姑收录以备考。
读音:Gòng【源】①春秋时卫人端木赐,字子贡,其后以王父字为氏(6,12,17,60)。②蒙古族姓(369)。 【望】广陵(17,418),广平(21)。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贡禹,
读音:Zhuàngjiā【综】 清驻防杭州满州八旗中有壮佳氏(256)。
读音:Bìlǎlè【综】 清时黑龙江地区赫哲族人姓(429)。
读音:Píng/Pyng【综】 源出不详。江苏武进(314)、安徽淮南(362)、台湾台中(68,261)等地均有此姓。
读音:nán【源】 ①夏禹之后有南氏,见《史记》(60,62)。②商王盘庚妃姜氏生子名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其后以南为氏(7,12,17,60)。③古有南国,以二臣争权而亡,见《周书》。以国
读音:Jiǎ贾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号为贾伯。春秋时,贾国为晋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姓氏,称贾氏。二是以采邑为姓氏,
读音:Luò【源】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台湾花莲有此姓(68,26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wěi【源】①系自芈姓。楚王蚡冒之后薳章,食邑于薳(故城在今湖北京山),故以命氏(6,7,12,17,60)。②系自姬姓。晋大夫士蒍之后为蒍氏。薳氏即蒍氏,当时史册互易,分为两族(7,12,60
读音:A-mǒusīdū【综】 彝族姓。属什韩阿某家支。四川喜德有此姓(375)。
读音:Hānglì【源】 元时色目人三十一氏中有夯力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哈哩〕(24)。元代“色目人”姓氏。乃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