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獨孤

獨孤

读音:Dúgū

【源】 ①其先本姓刘,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裔孙渡辽将军进伯败没于匈奴,囚之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六世孙罗辰,从北魏孝文帝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部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17,21,27,60,242)。一云:其先本姓刘,至北魏在北土分36部,有以独孤为氏者(17)。又云:其先本姓刘氏,当为汉时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先,尚汉公主,因从母姓刘氏。至北魏,独孤部居云中,因氏(6,7,17,21)。又云:魏氏之初有36部,其先伏留屯为独孤部落大人,与魏俱起,居于云中。和平中,以贵人子弟镇武川,因氏焉(12,27)。②南北朝时周世宗赐渤海蓨人左祖暠姓独孤,见《周书·高宾传》(27)。③本李姓,赐姓独孤,见《周书·独孤楷传》(21,27)。【变】后改为刘氏(7,27)。【望】高阳(17,60,418)。【它】独孤系屠各之异译,本匈奴单于贵族。自刘渊进窥中夏,遂冒称汉皇室之后,改姓刘氏。入北魏为三十六部之一,号独孤部,以部为氏。孝文南迁,依旧例改为刘氏。魏末又复旧姓。而亦有未复者,故匈奴刘氏与独孤氏并见于史册,为北朝盛族。后世氏姓学家谓独孤氏本姓刘氏,出自炎汉者,特为刘雄碑、独孤墓表等所绐耳(70)。【人】独孤信,北周云中人,本名如愿,秦州刺史,进封卫国公(61)。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①本姓刘氏。北蕃右贤王之后。其先尚公主,因从母姓刘氏。后汉度辽将军刘时伯(按: 《唐书·宰相世系表》 称其为 “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 击匈奴,兵败被执,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尸利六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其部为氏。②又云: “高护自高丽归,赐姓独孤氏。”此则由高氏所改。③又云: “独孤楷本姓李氏也。” 又云: “独孤屯本姓李,从齐神武沙苑战败,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赐独孤氏。则知独孤氏或为李氏所改。”

北齐有独孤·永业,中山人,襄州总管; 北周有独孤·信; 隋有独孤·盛; 唐有独孤·及,洛阳人,太常博士; 又有独孤怀·恩; 明有独孤·乐善。

猜你喜欢

  • 格魯克

    读音:Gélǔkè裕固族姓氏。或作“格鲁”,本指喇嘛教之格鲁派,即黄教,或以教派为姓。后改音姓“葛”,盖取格鲁克之首音谐“葛”而得。

  • 那拉

    读音:Nālā【综】 清满洲人姓(61,254,256,259)。驻防新疆伊犁锡伯族(201)中亦有那拉氏。满洲人那拉氏亦译作〔那喇〕氏(259),锡伯族那拉氏后改为那氏。【布】 浙江江山有此姓(32

  • 树若干

    读音:shù ruò gān树若干,改为树氏。(见《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一作树洛干。

  • 读音:Kā【音】 古音克(Kè)(60)。【源】 或系清满洲人姓所改(62),今羌族亦有此姓。亦见《中华姓府》(63)。现行罕见姓氏。今新疆之塔城有分布。《新编千家姓》收载; 《姓氏词典》 引 《

  • 騰洞

    读音:Ténɡdònɡ【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孟连公信区公良村(161)。

  • 读音:bó【源】 ①春秋时宋右师勃之后,见《世本》(4,9,17,60)。右师一作左师(1,7,12)。②晋孝武时陇西鲜卑人有勃寒,见《通鉴》(242)。③西域罽宾国王勃富雄,后代姓勃(60,91)。

  • 读音:Qū【源】 ①鞠、麴二氏皆出自春秋时鲁伯禽之后(17)。汉时平原人鞠潭,官尚书令,其子鞠閟避难青海东南湟中,后居西平(故城在今青海西宁),改姓麴,遂为西平望族(7,12,14,60)。②土家族姓

  • 珠爾奇

    读音:Zhūěrqí【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萨尔哈占(23,63,180,260)。 【变】亦作〔朱尔奇〕(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萨尔哈占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

  • 读音:Yè【源】 系自姬姓。古有邺国(故城在今河南临漳西40里),见《姓考》(17,62)。春秋时为齐邑,后因以为氏。【望】 魏郡(418),荥阳、武陵(7,17,62)。【布】 四川成都(91)、浙

  • 乌丸

    读音:wū wán乌桓有乌桓山、乌丸川。(见《读史方舆纪要》)后魏王神念父同为护乌丸校尉,因号乌桓王氏。(见《元和姓纂》)后周王德、王轨皆赐姓乌丸氏。(见《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