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烏丸

烏丸

读音:Wūwán

【源】 ①乌丸出乌桓国,为东胡别种,在山西境北外,汉初匈奴灭其国,余众进乌桓山,因以号乌桓,后渐众,汉末为曹操所破,其遗民居那河(即嫩江)之北,自称乌丸(87)。当以国为氏(60,62)。②北魏时王神念之父冏,为护乌丸校尉,因号乌桓王氏,其后有乌丸氏(60,62)。③南北朝后周赐王德、王轨等为乌丸氏(27,60)。【变】 ①后改为桓氏(12,27,60,70),或改姓王(27,70)。②至金、元时改称兀颜氏,至清又改称乌雅氏(180)。【人】 乌丸远,北齐时和州长史(21,242),亦作乌桓远(11,242)。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或改为桓氏。《姓氏考略》亦收。并注:①“本作‘乌桓’,西域国名,后以为氏。《通鉴·胡注》:‘乌丸盖出于东胡乌桓之种,因以为氏。’”②其据《元和姓纂》注云:“后魏王神念父冏为护乌丸校尉,因号乌桓王氏。”据此,《中国姓氏大全》称:“……其后有姓乌丸者。”③其据《周书》注云:“后周王德、王轨皆赐姓乌丸氏。”则此当为王姓所改。

北周有乌丸·泥、乌丸·轨;北齐有乌丸·远。

猜你喜欢

  • 读音:Zài【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辽宁辽中(293)、江苏武进(314)、安徽淮南(362)、江西新干(400)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

  • 泠淪

    读音:Línglún【源】 相传为黄帝时乐官泠沦氏(又作伶伦、伶纶)之后(6,7,9)。亦作〔泠伦〕(12,15)。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援引《万姓统谱》收载,其注“泠沦”云: “黄帝乐官

  • 北丘

    读音:běi qiū【源】 见《姓苑》(7,9,12,15)。居于北丘者,因以为氏,如东丘之类(60,62)。【变】 亦作〔北邱〕(12,17)。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於

  • 读音:Yān【综】 嫣说,汉时人,见《姓解》(9,63)。然宋邓名世云,汉弓高侯韩颓当(韩王信之子)之孙曰嫣,为武帝嬖臣,其弟曰说,封案道侯,嫣、说乃二人名,嫣非姓也(7)。《姓氏词典》 引 《姓解》

  • 读音:Bān【源】 ①春秋时楚令尹斗谷于菟之后,见《西溪业话》(63)。②满族姓(344)。【变】汉时班固本姓斑,后讹而为班(21)。【布】山西平陆(298)、河北隆化(344)、安徽淮南(362)、

  • 有窮

    读音:Yǒuqióng【源】 有穷,古诸侯国,见《地谱》(17,62)。后羿自(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迁穷石(故城有三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南;一说在今山东德州和陵县境;一说在今湖北英山),

  • 馝邘

    读音:Bìyú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邘”。(按: 《郑通志》卷三十有载。其卷二十九则作“馝邗”,改为 “邗”,或作馝邦、馝刊、馥邦、馥邗,盖刊、邗、邘、邦;

  • 史华

    读音:shǐ huá与“史叶”同。

  • 余丘

    读音:yú qiū【源】 蛇丘为齐公族采地,后以音同作佘丘。《通志·氏族略》作余丘(12,21,60,62),当为字讹(60)。历史上罕见复姓。《辞海》收载; 《姓氏考略》亦收,其注云:“齐公族食

  • 寿西

    读音:shòu xī燕王遣寿西长、孙纵之等。(见《汉书·昭帝纪》(注:苏林曰:寿西,姓也,长,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