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àn

【源】 ①汉禅让于魏后,子孙有以汉为姓者(12,17,60)。三代之时,天子诸侯传国,支庶传氏。其传国者,国亡,则以国为氏。三代之后虽有国号,无问嫡庶,皆以氏传,而谓之姓。如汉家虽亡,亦称刘氏,或有称汉者,虽存古道而存为希姓(12,21)。②东乡族姓。【望】东莞(17,60,418)。【布】湖北钟祥(388)、浙江义乌(277)、台湾基隆、高雄、花莲(64,68,261)、贵州赤水(442)、山东日照、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汉伦,宋时深州刺史(21)。汉銮,明时山东日照人,嘉靖中任邵武府检校(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新疆之塔城,广东之吴川,云南之陇川、邱北、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姓苑》 云: ‘东莞有此姓。’ 云,汉高帝之后。初,项羽封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今兴元府汉中郡也。自高帝至光武终于献帝,通王莽十八年、刘圣公二年,计四百二十五年传汉祚。汉亡,子孙或以国为氏。” 三代之时,无子、诸侯传国,支庶传氏。其传国者,国亡,则以国为氏; 三代之后,虽有国号,无问適 (嫡)庶皆以氏传而谓之姓。如汉家虽亡、亦称刘氏,或有称汉者,虽存古道,而存为希姓。

唐代有汉皓; 五代时有汉佗; 宋代有汉宗尧,淳祐进士; 明代有汉邦杰,盐井提举; 又有汉德,金县高士。

猜你喜欢

  • 读音:Jí《姓氏词典》 引 《氏姓考》 收载。其注云:“系楫姓分族。”

  • 读音:Jìng/Ching【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集》(62)。《新编千家姓》(73,91)。北京有此姓。亦作净。

  • 郭固爾

    读音:Guōgù’ěr【综】 清满洲镶黄旗中有郭固尔氏(259)。

  • 粘葛

    读音:zhān gě【源】 金时女真人姓(60,62)。系粘割氏之异译。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变】 即粘割氏(71),又作粘合、粘哥(60,62)。【望】 彭城(60,62)。【人】

  • 瑚扎哈里

    读音:Húzāhālǐ【综】清镶黄旗满洲鸟枪护军花尚阿之妻为瑚扎哈里氏(260)。

  • 奇齊理

    读音:Qíqílǐ【综】 清正红旗满洲马甲布克图之妻为奇齐哩氏(260)。

  • 读音:Zhuō现行罕见姓氏。今广西之灌阳有分布。《姓氏词典》 引 《明史》亦收,“明有拙赤。”未详其源。

  • 包佳

    读音:Bāojiā【综】 清镶黄旗满洲护军塔尔弼之妻为包佳氏(260)。

  • 烏童沙瑪

    读音:Wūtóngshāmǎ【源】 彝族姓。属沙玛家支(375)。

  • 尼維

    读音:Níwéi【源】 彝族姓。属尔恩阿尔阿初家支(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