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古
【源】 金时族名,亦作雍古、旺古、瓮古、王孤、汪古惕等(397)。一说,亦作黄掴(71)。部人散居于阴山以北,辽、金时称白达达。当以部为氏。【变】 元时汪古部人有改姓马、赵、汪等氏者(397)。【人】 镇国,汪古氏,元时封北平王(399)。
【源】 金时族名,亦作雍古、旺古、瓮古、王孤、汪古惕等(397)。一说,亦作黄掴(71)。部人散居于阴山以北,辽、金时称白达达。当以部为氏。【变】 元时汪古部人有改姓马、赵、汪等氏者(397)。【人】 镇国,汪古氏,元时封北平王(399)。
读音:Shāmén《姓氏词典》引《北史》收载。“南北朝有沙门灵运、隋有沙门惠琳、宋有沙门洪蕴。”未详其源。(按:疑此非姓。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为“沙门”。)
读音:tú【音】 又音兔(Tù)(91)。【源】 菟裘氏后改作菟氏(15,62)。亦见《路史》(8,60)。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路史》有菟氏。” 《中文大字典》注引《万姓统谱
读音:Gān《姓氏词典》 引 《希姓录》 收载,未详其源。(按: 芉,即蔽芉,草名,或以草名为氏?)
读音:Sàimìliè【源】清满洲八旗姓。源出金时女真人塞蒲里氏(23)。凡八派,出萨哈尔察、黑龙江、长白山、齐齐哈尔、明安村、盖金苏苏、索林村、松花江等地(23,63,180,260)。【变】①一作
读音:Gǔxī【综】 代北复姓(12,27,44,60)。一即纥奚氏,后改为嵇氏(7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全》俱收并注此音。《姓氏考略》据 《魏书》注云:
读音:gě luó lù本突厥诸部,在北廷西北,金山之西,跨仆固振水,包多怛岭,与车鼻部接。(见《唐书·回鹘传》)是以部族为氏。
读音:Dù【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新编千家姓》(73)。或以度氏加水所改(91)。现行罕见姓氏。北京有分布。《新编千家姓》 收载。《中国姓氏大全》称: “为度氏所改”,可资参考
读音:Lāgù【源】 彝族姓。属丁惹家支(375)。
读音:Yùbù′ěr【综】 清镶蓝旗汉军护军台宁之妻为喻布尔氏(260)。
读音:Yìn印姓的来源为以祖辈名字为姓氏。郑穆公子睔(gǔn),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源自郑国公族的印姓,在今陕西的大荔一带繁衍生息,并向全国各地播迁。印姓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