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ào

廖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邑名为姓氏,出自姬姓。周文王有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为姓氏的,称廖氏。二是相传帝颛顼有后裔叫叔安,夏朝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唐河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姓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三是出自改姓。商朝末年,纣王残暴,缪、颜两姓为避祸而改姓廖。

廖姓发源于河南,秦汉之际开始向周边迁徙,其中一支形成巨鹿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廖姓南迁至湖北、四川、江苏、浙江一带。唐代廖姓进入福建,宋代成为福建大姓。明初,廖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江苏、北京等地。如今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

廖姓历史人物有廖扶,东汉学者,兼善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之术,名满天下。廖化,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果敢。小说里面流传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说辞。廖仲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二位。


【源】 ①古时廖、飂、蓼通,春秋时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固始东蓼城冈)。廖叔安之后,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6,7,15,17)。②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7,9,12,17,60)。③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迨殷纣无道,缪、颜同隐于黄河西北,改姓曰廖,见《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69)。④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7姓,第4姓为廖(65)。⑤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4姓(111)。后改安化州,即今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今毛难族姓。⑥仫佬(112)、瑶(118)、水(125)、苗(135)、回、蒙古、壮、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变】亦作飂(12)。【望】巨鹿(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人口0.3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5省区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73%。【人】廖顗,汉时巨鹿太守(6,15)。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甘肃之永登,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宜丰、金溪,广西之田林、灌阳,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蒙、壮、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 其注云: “亦作 ‘飂’, 并力救切; 今呼为 ‘料’。《风俗通》: 古有廖叔安,《左传》 作 ‘飂’, 盖其后也。今衡山南剑多廖氏。 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后。” (按: 《中国姓氏辞典》 引 《尚友录》 作: “古有廖叔安,春秋伯飂其后也, 今衡闽中多此姓。”与郑樵所说有别,兹录以备考。)望出巨鹿。

东汉有廖扶; 三国时蜀有廖化,并州剌吏; 南唐有廖澄,大理评事; 明代有廖道南。

猜你喜欢

  • 读音:Kě/Kee,Ko【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 读音:Shí【音】又音时(Shí)(17)。 【源】见《姓觿》(17,63)。 【望】巨鹿(17,418)。 【布】江苏武进有此姓(314)。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运城等地有分布。《山西人

  • 读音:Bǔ【综】 台湾台北有此姓(64,68,261)。源出不详。在台湾有人分“补”与“补”为两个不同之姓。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山西之太原、运城、大同,甘肃之舟曲,新疆之塔城,湖北之武

  • 依補

    读音:Yībǔ【源】 彝族姓。属狄俄乌毅家支(375)。

  • 台佳

    读音:Táijiā【综】 清镶蓝旗满洲护军常清之妻为台佳氏(260)。又,清镶红旗满洲马甲明之妻为台佳氏(260),〔台佳〕似即台佳之异译。

  • 哈剌吉答歹

    读音:Hǎlàjídádǎi【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哈剌吉答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哈喇奇塔岱〕(24)。元代“色目人”姓氏,为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

  • 公为

    读音:gōng wèi春秋鲁昭公子公为之后。(见《世本》)

  • 札只剌歹

    读音:Zházhīládǎi【源】 札答阑,蒙古部之一支。札答阑之复数是札答剌惕,音变为札只剌惕。札答阑部之祖先为孛端察儿之子札只剌歹。当以部名或祖先名字为氏(79)。【人】 习剌,札只剌歹氏,元时任

  • 读音:Lóu《姓氏词典》据《姓谱》收载,其注云:“以地名为姓氏。 ‘䣚, 南阳穰乡。’ (《说文解字》),地在今河南邓县东南三里。”

  • 读音:Lán【源】 ①战国时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故城在今陕西蓝田西30里),子孙以地为氏,见《竹书纪年》(60)。②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见《战国策》(12,17)。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