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í

【源】 ①相传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60,62)。②相传后羿姓夷,故自虞夏时已有夷姓(7)。③系自妘姓。周时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即墨西之庄武故城),相传为陆终之子求言之裔,《左传》记,纪人伐夷,即此夷也(4)。④春秋时周大夫诡诸食采于夷(为周时畿内邑),即城父(故城在今河南宝丰东40里),其后以邑为氏(12,17,60)。⑤春秋时邾娄之后,见《路史》(17)。⑥湘西苗族龙姓中包涵有夷等小姓(116)。【望】 城阳(60,418)。【布】 上海(92)、嘉定(351)、江苏武进(314)、湖北黄梅(361)、四川(59)、台湾彰化(64)等地均有此姓。【人】 夷射姑,春秋时邾国大夫(21)。夷福,明时甘肃静宁人,正德中任福州卫指挥(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余、湖北之利川、山西之长治及榆次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姓氏考略》注云: “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②郑樵注云: “䢵 (按: 或作 ‘妘’) 姓, 春秋夷,诡诸之裔,子孙以国为氏。”诡诸之夷,古国名,杜预注云: “在城阳庄武县所治夷安县是其地。”即今山东即墨庄武故城。③又注: “逸民夷逸。”夷逸,周代隐士。④又注: “齐大夫夷仲年之后。”此当系出姜氏。⑤又注: “邾大夫夷射姑 (之后)。”且称:“夷氏有四: 夷诡诸之后为夷氏; 又: 逸民夷逸、齐大夫夷仲年、邾大夫夷射姑之后,皆以名字为氏。”

《姓氏词典》称:“以采邑为姓氏 (据 《姓苑》)。夷,周畿内邑,即城父,为周大夫诡诸采邑,后被晋国侵占,夷诡诸后代有夷逸。” 与郑樵所注不同,且有乖於史。不从。

《中国姓氏大全》称: “夷,周代诡诸的采邑,在今安徽亳 (音bó) 县东南。”误。

战国时有夷之,治墨家之学; 汉代有夷长公; 明代有夷福,福州卫指挥。

猜你喜欢

  • 读音:Wū【源】 ①系自妘姓。古帝颛顼之裔陆终第四子求言,别封于邬(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后因氏(17,60)。 ②系自姬姓。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故城在今山西介休东北27里之邬城店)(12,6

  • 舍顏

    读音:Shèyán【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费雅郎阿(23,63,180,260)。

  • 读音:xūn【源】 见《姓苑》(6,9,12,15)。【望】 河西(17,418)。【布】 浙江余姚(389)、台湾(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人】 薰成,明成化初任建宁卫千户(21)。现行

  • 读音:Yuè/Yueh,Ywe【源】 见《姓苑》(15,21)。亦同越(91)。

  • 少室

    读音:shào shì【源】 居于少室者以为氏,如太室之类,见《国语》(60,62)。 【人】 少室周,春秋时赵简子之臣(6,7,9,12,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将其

  • 读音:hú【源】 ①代北斛律氏、斛斯氏所改(60,62)。②台湾土著姓(65)。【望】 咸阳(17,418)。【布】 山西交城(350)、湖北武汉(91)、台湾(65)等地均有此姓。【人】 斛子慎,北

  • 读音:yī【源】 ①相传黄帝25子,其得姓者12,其中有依姓,见《国语》(9,11,21,60)。②春秋时郑大夫食采于依,因氏,见《路史》(17)。③非汉姓。晋时扶馀国(一作夫馀,故城在今吉林双城南)

  • 读音:xī【源】 ①黄帝之子得姓者14人,其一曰僖,见《国语》(7,11,21,60)。②系自姬姓。春秋时曹僖公之孙负羁为大夫,负羁以祖谥为氏(7,11,60)。③鲁僖公之后,以谥为氏(9,12,15

  • 读音:Yāo【源】 见《中华姓府》(63)。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省多此姓: 太原、大同、运城、昔阳、平遥、汾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据《姓谱》亦

  • 耿吴

    读音:Gěngwú【综】彝族姓。属惹列家支,居采洛纳乌(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