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Bāo

包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据说为包羲氏之后。包羲氏即伏羲,传说他发明了八卦。另说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二是改姓,丹阳包氏,本姓鲍,王莽时避乱改为包姓,成为包姓的一支。

包姓发源于河南,后有进入湖北、山西者。秦末汉初,包姓避难东入安徽、江苏,南迁湖北,北徙河北、山东。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姓南迁至今江西、浙江、湖南等地。南宋末年,包姓开始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四川等地散居开来。明初,包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清中叶以后,有包姓渡海赴台湾、入迁东北三省。如今,包姓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

包姓历史人物有包拯,北宋名臣。天圣年间进士。任开封知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当时“包青天”的名号妇孺皆知。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他关心时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善于书法,提倡北碑,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著有《艺舟双楫》等。

包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八十五位。


【源】 ①相传古帝庖牺氏(即伏羲氏)之后有包氏,见《路史》(17,60)。②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大夫申包胥(楚君蚡冒之裔)之后,以王父字为氏(7,11,17,21,60)。子孙徙居上党(17)。③丹阳包氏,其先为泰山鲍氏,王莽时避难,去鱼为包(7,60)。④宋时番部俞龙琦率属来降,自言闻包侍制(即包拯)为朝廷忠臣,乞赐姓包(24)。⑤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71)。⑥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后有改姓包氏者(174,181)。⑦清辽宁岫岩蒙古八旗之裔有包氏(183)。居内蒙古东北部原蒙古孛儿只斤氏,汉姓为包(384)。⑧瑶(118,123,225)、彝(130,380)、土家(387)、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丹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江苏、浙江多此姓,二省包姓约占全国汉族包姓人口13%。【人】 包咸,东汉时会稽曲阿人,累官大鸿胪(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满、回、瑶、土家、东乡、仫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路史》 云: “包牺氏后有包氏。” 包牺亦作 “庖牺”。音fúxī。其后或以 “” 为氏,当亦音变为bāo。②郑樵注云:“楚大夫申包胥后,以字为氏。” 申包胥,楚公族大夫,姓公孙,封於申,故号申包胥。③或为鲍姓所改。“丹阳包氏,本鲍氏,避王莽乱改包。” 见《姓氏考略》。丹阳即今江苏镇江。丹阳包氏之先为泰山 (即今山东泰安东南)鲍姓,南迁,改氏。④或为俞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 载: “宋番部俞龙琦率属来降,自言闻包待制 (按: 即指传说中的包公) 为朝廷忠臣,乞赐姓包,上从之。” ⑤或为满族乌雅氏所改。见 《满族姓氏录》。⑥蒙古族包姓或为博尔济吉特氏所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姓,乃元代皇家姓氏。后或取博尔济吉特氏之首音谐“”而为单姓。

东汉有包咸,大鸿胪,会稽人; 宋代有包拯,龙图阁直学士 (亦即 “包待制”、“包公”),合肥人; 清代有包世臣,泾人。

猜你喜欢

  • 读音:Gàn【音】 亦音Gàn(73,91)。【源】 ①即贡氏(60)。②或系赣娄氏所改(62)。亦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人】 赣遂,汉时琅邪人,成帝时耆老大儒,有弟子数百人,见《汉书·朱

  • 哈達岱

    读音:Hǎdá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哈答歹”。

  • 赫爾

    读音:Hèěr【源】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察哈尔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吐古

    读音:Tǔgǔ《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云: “见 ‘吐奚’。”《郑通志·氏族略》注: “吐奚”云:“后魏吐古弼大夫,本姓吐奚……”“吐古”之姓当出於此。

  • 由吾

    读音:yóu wú【源】 春秋时秦国相由余之裔孙仕吴,子孙入越国者,因号由吾氏(6,7,12,17,60)。【望】 琅邪(17,418)。【人】 由吾道荣,北齐时山东琅邪人,官至谏议大夫、沐阳公,后隐

  • 读音:guì【源】 秦末季桢之第三子炅奖之后(60,62)。又,《汉太尉陈球碑》载:东汉末城阳炅横被诛,有四子,一子守坟墓姓炅,一子避难居徐州姓昋,一子居幽州姓桂,一子居华阳姓炔,四姓均音桂(15,1

  • 北殷

    读音:běi yīn【源】 北殷,即亳殷,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南,汤都所在。相传商始祖契所封之国,其后以国为氏(7,11,12,60)。盖春秋时秦宁公所伐亳王汤之后(60),系自子姓(6,21)。历史上

  • 可頻

    读音:Kěpín【源】 南北朝时太原人王雄,永安末从贺拔岳入关,授征西将军,北魏孝武帝西迁,授都督,封临贞县伯。西魏大统年进爵公,西魏恭帝拓拔廓,赐其姓可频氏(7,9,17)。【布】 今北方有此姓(9

  • 读音:Chóu【综】 源出不详。台湾新竹有此姓(68,261)。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有分布。此姓为吴川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未见载于古籍。

  • 母知

    读音:Wúzhī【源】 周太公吕望之后有母知氏(19,21)。或即无知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