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òng

【音】 亦音供(Gòng)(91)。又音恭上声(Gǒng)(80)。参见共(Gǒng)氏。【源】 ①共工氏之后(6,9,11,17)。共工,官名,共工在伏羲之后,专任知刑(62)。②共,商末之侯国(故城在今甘肃泾川北5里)。周文王侵阮徂共,即其地,子孙以国为氏(12,60)。③共,周时国,伯爵,即共伯和之国,后为卫邑,故城在今河南辉县。《左传》郑太叔出奔共,即指此。共伯之后,以国为氏,见《姓源》(17)。④春秋时郑共叔段奔共(即共伯之国),子孙因称共氏(6,9,21)。⑤相传黄帝之臣共鼓之后(60,62)。帝命共鼓伐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21,62)。⑥春秋时晋太子申生,谥共,其后以为氏(12,21)。【望】 河内(17,418)。【布】 山东新泰(359)、安徽淮南(362)、山西绛县(324)、台湾台北(64,68,261)、湖南等地均有此姓。【人】 共敖,秦末时为义帝柱国,以功立临江王(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忻州、运城及雁北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出 (自) 黄帝臣共鼓。”帝命其始作舟揖,当为共姓之始。②又注引 《元和姓纂》 云: “共工氏之后。”共工氏乃女娲末之诸侯。③郑樵注云: “商末诸侯,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 ‘侵阮徂共’,(按: 《诗·大雅·皇矣》)其子孙以国为氏。” 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北五里。④又注: “或言共叔段之后也。” 段,郑武公少子,庄公弟,封於京城,故谓之京城太叔。后出奔共,遂亦称共叔段。其后或以共为氏。此之 “”,周代国名,伯爵,即共伯和之封国。其地在今河南辉县。⑤或与“” 同。郑樵又注: 晋太子申生谥恭君,其后以为氏。此皆 (按: 郑樵称 “共叔”、“恭君” 均以谥为氏,故此下承上文而用 “”字) 以谥为氏者。

今或音gòng,姑兼收。

秦有共敖; 楚有共尉; 汉代有共晋、共有。

猜你喜欢

  • 俟力伐

    读音:sì lì fá【源】 突厥大官有俟利发、亦作俟利伐,其位仅次于特勒(《隋书·突厥传》)。俟力伐当以官为氏(70)。【变】 ①北魏时改为鲍氏(7,9,17,27,70)。 ②一说,后改为俟氏(1

  • 泠倫

    读音:Línglún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黄帝乐官二名,分为四氏,所以别族。”此“以名为氏”。或作伶伦、伶纶、泠沦。

  • 读音:Yǔn【源】①古帝燧人氏匹佐之一为陨蕴,陨姓当出此(60,62)。②陨氏即郧氏,系自陨姓(60,62)。 【布】北京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运城、朔州等地均有分布。汉族

  • 荔菲

    读音:lì fēi与“荔非”同。历史上关西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西羌种类也。”或作“荔非”、“荔菲”。“荔非”,又作“丽飞”、“利非”。

  • 读音:Jiǎn【源】 见《姓苑》(9,63)。《姓氏词典》 引 《姓解》 收载。未详其他。

  • 鮑叔

    读音:Bàoshū【源】 或系春秋时齐敬叔之子鲍叔牙之后。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 读音:Líng【综】 源出不详。福建(92)、台湾屏东(68,261)、甘肃甘谷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蔚县、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大同等地有分布。此姓乃蔚县等地公安局提供,《山西人

  • 褚庫爾

    读音:Chǔkùěr【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褚库尔村(23,63,180,260)。以地为氏(23)。清代满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本为地名,以地为氏,乃满八旗姓氏之一。刘庆华 《满族姓氏

  • 扎剌伊兒

    读音:Zhāláyīér达斡尔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 《黑龙江志稿》收载,或作“札喇儿”、“扎拉尔”,未详其他。

  • 帕塘

    读音:Pàtáng裕固族姓氏,或作“帕勒坦”,意为大眼睛。当以其生理特征为姓。后或改为单姓“潘”。见 《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另: 参见“帕勒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