偪陽
【源】 ①系自芈姓。祝融之裔陆终第4子求言之后封于偪阳(偪音Fú。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南50里),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4,9,12,17,60)。②系自姬姓。春秋时晋灭妘姓偪阳国,封其公族大夫于此,子孙以邑为氏(15,21)。【变】 一作〔福阳〕(19,21)。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姞姓,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为晋所灭。”偪阳,古国名,求言之封,其地当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南五十里,为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
【源】 ①系自芈姓。祝融之裔陆终第4子求言之后封于偪阳(偪音Fú。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南50里),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4,9,12,17,60)。②系自姬姓。春秋时晋灭妘姓偪阳国,封其公族大夫于此,子孙以邑为氏(15,21)。【变】 一作〔福阳〕(19,21)。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姞姓,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为晋所灭。”偪阳,古国名,求言之封,其地当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南五十里,为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
读音:hào【源】 春秋时越大夫皓进之后,见《姓氏寻源》(60,62)。【布】 辽宁沈阳有此姓(91)。《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据 《姓氏寻源》云:“系春秋时越王勾践大夫皓进的后代。” 《
读音:Kèmùchǔ【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库坤果尔(23,63,260)。【变】 清镶黄旗蒙古护军崇 起 尔 之 妻 为 克 穆 纯 氏 (260)。 〔克 穆纯〕即克穆楚之异译。清代蒙古族姓氏。
读音:Tuō/Two【源】 源出不详,或系托氏之讹。台湾台北有此姓(64,68,261)。
读音:Xùn【源】见《姓苑》(15,21,62)。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zōu【源】 ①周幽王时内史棸子之后(7)。②郰氏之后去邑从木为棸氏,见《姓苑》(15,17,21)。【望】 襄阳(17,60,418)。【布】 清时湖北襄阳、江南等地均有此姓(24)。【人】
读音:tóng lǐ【源】①因所居主里有桐树,因以为氏(60,62)。②或相里氏讹为桐里氏(7,60)。 【人】桐里夫,晋时河东人,博昌令(21)。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姓氏考略》注
读音:Yún【源】西周时古姓(94)。周有㜏氏鼎,见《元和博古图》(60,62,63)。妘、㜏古时通用(60)。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妘’ 亦作 ‘
读音:Zhūhé【综】 清镶白旗满洲马甲换太之妻为珠和氏(260)
读音:Suǒchìpǔ彝族姓氏。本氏族名,或以为姓。汉意指梨氏族,或谐汉意“梨”音而为单姓“李”。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读音:Nāchēng【源】 西夏人姓(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