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韵补

韵补

五卷。南宋吴棫撰。吴棫(约1100——1154)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祖籍同安(今安徽潜山县)。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召试馆职不就。绍兴中为太常寺丞,因替孟忠厚草表触犯秦桧,被罢职。后补差泉州通判以终。精音韵训诂之学,朱熹曾云:“近代训释之学,惟才老为优。”尚著《楚辞释音》、《字学补韵》、《书裨传》、《论语指掌》、《考异续解》、《毛诗叶韵补音》等。所撰唯《韵补》传世。朱熹《诗集传》多采《毛诗叶韵补音》之说,宋王质《诗总闻》中所引“闻言”,亦载其说。南北朝以后,研究《诗经》的人有“叶韵”之说,他们认为古音与当时语音是一致的,遂对《诗经》中用当时语音读来不谐和之处,临时加以改读以求谐和。“叶韵”也称“叶音”、“叶句”。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提出“韵缓”之说,清戴震《声韵考》云:“唐陆德明《毛诗音义》虽引徐邈、沈重诸人,纷纷谓合韵、取韵、叶句;而于《召南》‘华’字云:‘古读华为敷’,于《邶风》‘南’字下云:‘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陆氏已明言古韵,特不能持其说耳。”所谓“韵缓”,是说古人作诗用韵的范围很宽,读音差别较大的字也可以相押,也就是认为古人用韵并不严格。“韵缓”与“叶韵”说都缺乏语言发展观点。吴氏《韵补》据陆氏“韵缓”说,提出古韵通转之说,就《广韵》二百六部,注古通某,古转声通某,古通某或转入某。如果把他认为相通的韵加以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九类:

一东(“冬”“钟”通,“江”或转入);

二支(“脂”“之”“微”“齐”“灰”通,“佳”“皆”“咍”转声通);

三鱼(“虞”“模”通);

四真(“谆”“臻”“殷”“痕”“庚”“耕”“清”“青”“蒸”“登”“侵”通,“文”“元”“魂”转声通);

五先(“仙”“盐”“添”“严”“凡”通,“寒”“恒”“删”“山”“覃”“谈”“咸”“衔”转声通);

六萧(“宵”“肴”“豪”通);

七歌(“戈”通,“麻”转声通);

八阳(“江”“唐”通,“庚”“耕”“清”或转入);

九尤(“侯”“幽”通)。

这九类可看作是吴氏的古韵分部,吴氏遂成为古音学研究的创始者。清顾炎武《韵补正》云:“考古之功,实始于吴才老。……后之人如陈季立、方子谦之书,不过袭其所引用,别为次第而已。”《四库全书提要》云:“自宋以来,著一书以明古音者,实自棫始。……后来言古音者皆从此而推阐加密。”吴氏荟萃群籍,搜取广博,所引书凡五十种。吴氏所引虽博,然时代失于断限,《四库全书提要》批评云:“此书则泛取旁搜,无所持择,所引书五十种中,下逮欧阳修、苏轼、苏辙诸作,与张商英之伪《三坟》,旁及《黄庭经》道藏诸歌,故参错冗杂,漫无体例。”吴氏所分合亦多疏舛,《四库全书提要》云:“至于韵部之上平注‘文’、‘殷’、‘元’、‘魂’、‘痕’通‘真’;‘寒’、‘桓’、‘删’、‘山’通‘先’;下平忽注‘侵’通‘真’;‘覃’、‘谈”、‘咸’、‘衔’通‘删’;‘盐’、‘沾’、‘严’、‘凡’通‘先’;……颠倒错乱,皆亘古所无之臆说。”顾炎武《韵补正》亦云:“未能一以贯之,故一字而数叶,若是之纷纷。”《韵补》有明初刊本、嘉靖元年(1522年)陈凤梧重刊本,清有山西杨氏编刻之《连筠簃丛书》校本、杭州局邵武《徐氏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文选句图

    一卷。宋高似孙(约1199前后在世)撰。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浙江余姚人,生卒年不详。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官知信州等。著有《剡录》。案摘句为图,始于张为。其书以白居易等六人为主,以杨乘等七十八

  • 击壤集

    二十卷。宋邵雍(1011-1077)撰。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后迁居共城(今河北辉县)。一生未仕,以操行学识为世人敬慕。三十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百源上,人称“百源先生”

  • 画壁遗稿

    一卷。清范承谟(1624-1676)撰。承谟,字觐公,号螺山,汉军镶黄旗(一作奉天辽阳)人。顺治八年(1651)更定八旗汉军考试之列,中试举人。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官至福建总督。耿精忠

  • 映秋轩诗钞

    一卷。清丁幼娴(生卒年不详)撰。丁幼娴,字静芬,江西德化人,文安知县丁符九之女,湖北巡检汪东源之妻。清代诗人。此书同治十三年(1874)刊入嫏嬛别馆《国朝闺阁诗钞续编》之中。共收诗三十首。

  • 易经小传

    二十卷。明郑友元撰。据《湖广通志》,郑友元字元章,湖北京山人。天启二年(1625)进士,官至御史。该书将《彖传》接在经文卦辞下,而把《文言》之释彖者分出来附在《彖传》后面,接下来是《大象》、《爻辞》和

  • 周易纬史

    无卷数。清钱偲撰。钱偲号坚瓠老人,钱塘(今浙江余杭)人。雍正十年(1732)副榜贡生。此书以卦爻分配史事,所以叫《纬史》。而引事证经在郑氏易注中已有,到了吴园的《易解》、《诚斋易传》才开始将这一宗旨突

  • 春秋四传诂经

    十五卷。清万斛泉(1810-1904)撰。斛泉字清轩,兴国州(今江西兴国)人。历主讲汉阳崇正书院、上海龙门书院、兴国叠山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赏五品衔,三十年(1904)去世,年九十五。他鉴于

  • 抑庵遗诗

    八卷。清吴鼒(1755-1821)撰。吴鼒,字及之,号抑庵,安徽全椒人。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侍讲学士。朱厓甚爱其所作文章,奏御文字,多命其属稿。因老告归后,常与其乡人酣嬉文酒,跌宕林泉。吴鼒骈体文沉博绝

  • 吴疏山集

    十七卷。吴悌(?-1568)撰。吴悌,字思诚,别号疏山。金溪(今属江西)人。明学者,嘉靖十一年(1332)进士,官至兵部侍郎,谥文庄。其学出于王守仁,然清苦刚介,卓然独立。《吴疏山集》17卷,其中吴悌

  • 南靖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姚循义修,李正曜纂。姚循义,浮梁人,拔贡,乾隆七年(1742)任南靖县知县。李正曜,儒学教谕。南靖县志,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邑令陈宗愈。其后一百五十年,官者近百人,无过问修志事者。姚循